第15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街不在宽 有味儿则兴
隋明梅

  商街改造升级,可谓时下最时髦的城市建设之举了。破破乱乱的,改得整整齐齐;弯弯曲曲的,改得笔直通畅;拥挤纷杂的,改得宽阔有序。或仿古或现代,改造过后第一特点几乎相同:宽。

  不过,经常发生的事实是,一旦这些商街拓宽之后,人气商气就由旺而衰了。更可叹的是,能从这事实中接受教训者似乎不多,所以,各地商街还在继续拓宽着。

  最近到成都出差,发现武侯祠墙外生出个名叫“锦里”的商街。第一眼望去,感觉街上游人如织,不过,这里游人的动感是舒缓的,而不是那种嘈杂的、有目的的急切之逛;定睛看时,发现“里”内的人行走极慢,更多的人是坐在街两边各式椅凳上的,或吃或喝或闲聊,甚至是从容地发着呆,享受这里的舒缓。

  进入街里,又有新发现:这街实在是太窄了,多数地段不过3米,即使是从两相对望的店铺的窗户算起,其宽度也不过四五米的样子。

  这是一条不直、不宽甚至有些拥挤的小街,拥挤得让人生出温馨感,生出坐下来跟不相识的、正坐在藤椅上品味汤圆的一家人搭话聊天的愿望。

  坐下来是很容易的,因为街的两边很随意地摆着各种风格的桌椅;坐下来是很惬意的,因为街之窄而让街上的景致很集约,有看清明上河图之感。比如这一时刻,一对情侣与3位女子正相向而行,拥挤的空间决定,双方5人是无法擦肩而过的,于是,在左侧织锦坊“咔嗒咔嗒”的机杼声与右边麻辣烫小吃店的电声音乐交织中,双方很自觉地各自排成前后队列,走着曲线放松地前行,肩摩踵接间,两支队伍微笑相视以为礼,其情景甚是感人。

  吃汤圆的一家人冲我笑笑,看一眼另一张桌子上正聚精会神敲击电脑键盘的小伙子,走着曲线汇入动感舒缓的小街。

  回到北京,回味成都,发现我对这个城市的最美好记忆画册里,除了原有的草堂、都江堰等,又新增了一个建筑设计精致但不夸张的小街,那是锦里。一日,回味变成电脑上的几个字:街不在宽 有味儿则兴。

  有味儿的商街,不单单指建筑设计成某某风格,也不局限于宽窄长短,更不是豪华的展示,而是那种街为人服务的味儿。街为人服务,就该想到逛商街不是逛超级市场,有目的地急匆匆拿上所需就付钱离场。逛商街是享受商业里的文化,享受闹市间的闲适,享受繁华中的雅致,也包括享受拥挤中的那份自由轻松走动、无目的“瞎”逛随便看。

  如此说来,商街不可因豪华而使游客和逛街人产生距离感;不该因宽阔而迫使人先走左边再折回来逛右边————事实上,绝大多数逛街人既不愿意来来回回地穿越宽阔的大街也不肯先沿一边街走到头再折回来走另一边,因为他们心里感觉累。

  动笔写此稿前,查了一份资料,又有新发现:锦里不是老商街,而是在武侯祠外18亩墙根地上生生新建起来的一条仿古商街。街上的百年门窗、千年石板路都是从四川各地找来的。成都人从“蜀时故锦官,其处号锦里”诗句里得到灵感,想像着当年西蜀历史上那条最具商业气息的锦里商街,设计建筑了这条延伸三国文化、容纳四川民俗的小街。

  这条长不过350米的小街,每年接待游人超过800万人次。90余间小商铺,年销售额过亿元。锦里的人气也扩散到武侯祠周边,2004年10月锦里开街后,武侯祠的门票收入迅速增长,2006和2007两年都突破5000万元,是2004年的2倍多。

  真希望还想改造商街的地方和人士,学一学锦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