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汽车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吉利的创新发展之路 (下)
持续投入推动自主创新
本报记者 张 雅

  吉利能够取得战略转型的初步成功,离不开长期在自主创新上的投入和积累。如果没有在技术上的储备和创新,就谈不上技术优势,更无法实现品牌创新。“2008年,吉利在研发上的投入是8亿元,2009年计划投入18亿元,2010年是19亿元,研发经费相当于销售额的8%。”吉利集团  总裁杨健表示。至今为止,吉利集团已获得专利721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

  发动机、自动变速箱、EPS……在越来越多的零部件技术领域里,吉利都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成果。

  2003年,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系列发动机升功率达到57.2KW,这一自主创新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6年,吉利的自动变速箱填补了国内汽车领域空白,获得年度中国汽车行业科技进步惟一的一等奖;吉利自主研发了EPS,开创了国内汽车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的先河;在电子等平衡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吉利也取得重大突破; 2008年,吉利熊猫在第六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面世,并获得2008“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的惟一金奖。还是在2008年,吉利在北京某试车场组织了一次汽车爆胎试验,在现场200多名记者的见证下,吉利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技术的良好表现赢得了热烈掌声。

  而这项技术的来历也颇有意思。几年前,一位民间发明人带着一项解决车辆高速行驶时突然爆胎引发安全事故的发明专利找到吉利。在这之前,这位发明人找过多家汽车企业均被拒绝。尽管这项技术还不成熟,吉利却非常重视,马上组织了技术力量进行攻关,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这项被命名为“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技术”的发明技术弥补了驾驶员瞬间生理反应局限,通过在0.3秒至0.5秒内制动、减速、保持原向行驶、发出避让信号、平稳停车等步骤,避免了爆胎后车毁人亡的悲剧。

  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吉利能够在自主创新上取得众多突破,与其尊重人才和重视人的创造密不可分。

  创新的源泉是人才。而吉利投身汽车业之时,面对的却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缺技术,缺人才,怎么办?自己培养。

  对于吉利而言,自主创新的路是艰难的。根据国内市场的现实情况,吉利从最简单的技术着手,自主培养人才,通过先进入低端市场,再进入中高端市场,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赢得了市场。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省也不能省研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吉利从1998年起先后创办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吉利大学、吉利汽车研究院等,培养各类人才。相关资料表明,1997年至今,吉利创办的院校已为吉利汽车输送了5000多名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吉利研究院20%的研发人员和各基地生产线上60%的技工,都是自己培养的。

  在吉利,有一项“源动力工程”,即鼓励全员创新,每年都有上万件的员工提案得到实施,创经济效益上亿元。

  “现在大家都到吉利来挖人了,全国那么多汽车厂,吉利大概每个月都要被挖走二十多个人,一年几百人被挖走,这都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没有关系,挖走也是为中国汽车工业奋斗,是一样的。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整个汽车产业水平提上去了,吉利的水平也就提上去了。”对于人才的流动,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着自己的看法,“人才是要流动的,如果在一个地方就是死水一潭。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不在乎被挖走多少人,因为我们在不断产生中高级的研发人才。在吉利学校,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这样下来,企业基础就扎实了,企业的文化自然就形成了。”

  除了自己培养,吉利还大量引进各类人才。“现在吉利要吸引多元化的人才,因为吉利要成为国际化的公司,全球化的公司,所以多元化的人才非常需要。包括上海车展,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招聘。”杨健表示,今年,吉利不但要努力做到员工总数不减少,可能还要增加500人左右。

  有人才方能懂技术,懂技术才能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吉利,正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一步步走稳。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