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何处不飞花———夏志国大学毕业扎根城市清洁岗位写就不悔青春
新华社记者 陈梦阳

  在辽西古城朝阳,夏志国是这个城市里起得最早的人之一。每周至少有3天,他都在凌晨1点多钟起床,走上沉睡的城市街头,和许多清洁工人一起为这座城市“美容”。大学毕业13年来,夏志国从看垃圾箱、扫马路干起,一直做到朝阳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大队大队长,在平凡的岗位写就精彩的人生篇章。

“是英雄在哪里都是英雄”

  1996年,夏志国从沈阳建工学院大专毕业,随后被分配到朝阳市环卫局,在清扫一线工作了整整13年。城市有多大,他的“办公室”就有多大;马路的面积有多大,他的服务范围就有多大。13年来,无论是面对冷漠的眼光、嘲讽的语言,还是市民称赞的话语、荣誉的奖章,他都能坦然面对。13年来,他由一名大学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环卫工,用行动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

  刚到环卫局时,他干的是看护垃圾箱的工作,几个月后,又被分配到清扫大队扫大街。当时清扫大队里几乎都是老大妈、老大姐,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夏志国拜队里两个老大姐为师学习扫马路,成为这个城市学历最高的清扫工。

  每天凌晨1点多,夏志国就起床和两个老大姐一起清扫马路,干到四、五点钟时,回到家睡两三个小时的觉,8点钟再赶到清扫大队上班。刚开始两个月,由于受不了这种反常的作息方式,夏志国的双眼全都肿起来。由于起床时间太早,闹钟的铃声都叫不醒他,每天需要父母轮流叫醒他去上班。

  上班一身汗,下班一身灰,每天等待着这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的,都是重复着的脏险苦累的清扫工作。不仅身体上的疲惫让他几乎累垮,更让他难受的是一些人有意无意中表现出来的轻视。曾经有几次,别人给他介绍对象,对方一听夏志国是扫马路的,连见面都不同意。

  夏志国也曾动摇过。然而父亲的一句话对他触动很深:“是英雄在哪里都是英雄”。父亲的鼓励和别人的白眼让夏志国立志:一定要在城市清扫岗位上干好,让别人看看,工作没有高低贵贱,是金子总会发光。

  “咱既然把青春都献给环卫事业了,为啥不好好干呢?否则,青春不更浪费了吗?”

  夏志国在清扫马路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两年,他和队里的老大姐、老大妈打成一片,每天总是早早地就来到路段,谁有事请假,他就主动顶替。陌生人的冷嘲热讽他不在乎,亲朋好友的耐心劝说他一笑了之,仍全身心地投入到环卫工作之中。有时,同学朋友劝他工作悠着点,别那么卖命,也应该抽些时间好好享受青春,他总是笑着回答:“咱既然把青春都献给环卫事业了,为啥不好好干呢?否则,青春不更浪费了吗?”

  夏志国不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还用自己的乐观向上感染着周围的人。每次和同学、亲戚、朋友聚会,他都会找机会讲讲清洁工人的不容易,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被他感动了。夏志国的高中同学彭罡告诉记者:“我原来嗑瓜子都是随手把瓜子皮扔了,但是和夏志国接触多了,特别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嗑瓜子都把瓜子皮握在手里,直到遇到垃圾箱再扔进去。”

  夏志国白天在大街上忙碌,晚上还把身边同志们的感人故事和工作窍门记下来,他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为大队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夏志国很快就在大队脱颖而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大队的骨干。2002年经过民主选举,夏志国走上了清扫大队大队长的工作岗位。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夏志国所在的大队主要负责城区11条主干道、11条次干道、68条其它道路和铁路沿线等386万平方米街路的清扫保洁工作。当上大队长以后,夏志国始终以身作则,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每天工作时间照样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每周至少三次,夏志国仍是凌晨出发,去各条街道上视察清扫工作,并不时帮上一把。

  在老同事的眼中,当上了大队长的夏志国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变化。清扫大队办公室的孙爱光说,清扫大队一千多人每天都有一大堆人来找夏志国,不管是工作的事,还是家里的事,夏志国都耐心地倾听,有时忙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吴春琴是当年带夏志国的两个清扫员“师傅”之一,谈起夏志国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她记忆犹新,“小夏工作非常认真,规定早上两点半到,他从来都是提前到。当时我教他扫地,他特别虚心,直到现在还是管我叫师傅”。

  夏志国说:“大队长的官并不大,但看着你的人却很多,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你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每年的年三十,鞭炮声还未停止,他就走出家门,走上大街小巷,与工人们一起清扫马路。每逢市里组织的大型活动和重要的接待工作,他同样同一线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饿了就吃口面包,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在大队的考勤簿上,看不到夏志国休息的记载。

  谈起这些,夏志国周围的同事都能讲上一两个故事。清扫员王玉君前两年刚来到清扫队时不认识夏志国,有一次,她正在街上清扫,突然发现前面有个人猫腰捡起了地上的一张雪糕包装纸,当时,她心里感到一阵温暖,“我当时想,不随手扔垃圾就已经不错了,还有人主动捡垃圾呀?”这时,旁边的同事告诉她,那就是大队长夏志国。

  身教重于言教,行动是最好的语言。职工们从夏志国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一名基层干部兢兢业业、身先士卒、任劳任怨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

  “就是要用一件一件小事凝聚起清扫员的人心,让他们安心工作”

  清扫大队有一千多名干部职工,夏志国除了能熟悉地叫出管理人员外,在大队工作多年的一线清扫员,他也能随口叫出几百名。长年与一线工人接触,夏志国在熟悉他们容貌、姓名的同时,也熟知他们的需要。

  炎热的夏季,他会给一线的清扫员送去遮阳帽、遮阳伞、绿豆水;寒冷的冬天他会给一线清扫员送去口罩、手套,给家庭困难的职工送去取暖煤和烧柴;逢年过节他会把慰问金和米面送到困难职工的家中。在他刚当上大队长的时候,有的一线清扫员每月的工资只有150元,他积极与主管部门协调,一趟趟地找领导、跑财政,想方设法多渠道地争取资金,使一线清扫员的最低工资达到了530元。他还与劳动部门多次协调,又与保险公司反复协商,给一线的清扫员全部上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彻底解决了职工个人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夏志国有个心愿,那就是“让清洁工收入再高一点,更受尊重一点,保障更健全一点”。他说:“我是用心为清扫员去争取权益、解决困难,绝不能应付,就是要用一件一件小事凝聚起清扫员的人心,让他们安心工作”。

  夏志国想工人们的事情多了,工人们的心就热了,工作起来也更有劲了,他们常常边干活边跟这个心里装着他们的“领导”说说知心话。夏志国常常告诉清扫大队的同事们,虽然环卫工作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城市环境搞好了,老百姓过得舒心,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就大了,也是在为城市发展做贡献。清扫大队的清洁工因为有他这个大队长,心劲变得足了,胸膛挺得高了,城市环境变得更整洁了。

  “职务的高低和事业的成功没有必然联系,我认为自己成功了”

  在大队长的岗位上,夏志国不仅身先士卒,干出样子,而且不断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虚心请教领导和同志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借鉴其它城市的经验做法,先后组织制定了清扫作业管理规定和清扫作业质量标准以及清扫员作业规范等制度规定,对路段采取分级管理,推广示范街路、三延一集中作业和分段分班作业(无空当)等。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创新和作业方法的规范,城区道路的扫保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队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年年都是局系统内投诉率最低,满意度最高的基层单位。

  夏志国爱学习,尽管城市清洁工作对文化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无论是政治理论还是管理知识,只要他认为有用的就学。夏志国的办公室摆满了各种书籍,他常说:“多学一点知识,工作中可能就多一条思路,处理问题就可能多一个办法。”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他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并先后获得了本科学历和在职研究生学历。

  多年来,夏志国及清扫大队的干部职工们,在立足本职岗位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民的认可。省、市和主管局连续多年对清扫大队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夏志国本人先后获得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学雷锋奖章、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08年还被选为朝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清扫大队也多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每当有同学朋友劝夏志国找个合适的机会干点别的时,夏志国总是很坦然地说,“职务的高低和事业的成功没有必然联系,我认为自己成功了”。

  今年“五一”前夕,夏志国被评为辽宁省特级劳动模范。辽宁省劳模办副主任梁长山认为,夏志国的事迹非常难得,令人感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他这种从基层干起、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当前的大学生从哪里入手报效祖国、实现自身价值有很强的启示。    (新华社沈阳6月2日电)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