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往往可以从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中得到反映。加快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我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之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大为加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农村实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高。
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资源共享、文化馆和图书馆(站、室)建设、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的实施,对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农村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截至2008年底,有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普通高中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筹集新农合基金7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47亿元。2003—2008年,累计有1.1亿人次获得住院补偿,获得补偿的总人次达到15亿人次。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8.15亿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入新的探索和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222.3亿元,为1966.5万户、4284万人提供了低保;支出五保户供养资金76.7亿元,为514.9万户、543.4万五保对象进行了供养;63.2万人获得了农村传统救济,686.5万人获得了临时救济;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也快速发展。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得到加强,农村社会稳定。2006—2008年,中央累计投资238亿元,解决了1.09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水利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水利化水平明显提高。2003—2008年,我国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近170万公里。截至2008年底,90.1%和79.8%的东部和中部建制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81.2%的西部建制村通上公路。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继续推进,农民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得到加强,沼气用户数量快速增加。
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但从目前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亟待进一步提高。受总体发展水平偏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明显偏低。与城市相比,农民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非常薄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尚不健全,运行机制仍然不活,服务水平仍然不高。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仅占财政总投入的28.2%。农民的文化生活仍不丰富,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在农村仍存在。2007年,农村初中学校的危房率为2.9%,高于城市的0.59%。2007年,农村人口获得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7.1%,而城镇则为33.9%。部分农村交通仍不方便,农村电价要高于城市。少数中西部村庄仍然不通公路,农民出行困难。农村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不仅直接制约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而且制约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将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健全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以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制。科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加快形成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对贫困地区和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等主体功能区,要建立基于最低公共服务标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放宽农村社会事业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鼓励、引导和扶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二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以农村、基层、中西部和困难群体为重点,建立健全多层次、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配置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探索建立适应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制定多层次、有差别的社会服务价格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服务成本补偿机制。
三是明确发展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现有普及成果,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免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合理控制药价和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提升农村道路质量和通达水平,加强农村道路管护。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孙长学、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