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全国企业总数约3%的外商投资企业,去年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9.7%,缴纳税收占全国的21%,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
○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商务部表示,将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营造鼓励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外资的区域结构,促进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
据商务部透露,占全国企业总数约3%的外商投资企业,去年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9.7%,缴纳税收占全国的21%,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说,这些数字表明,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和扩大吸收外资,对克服当前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吸收外资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连续7个月下降;今年1至4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241家,实际使用外资276.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4.2%和21%。尽管今年头3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一度出现降幅逐月收窄现象,但到4月份,月度实际使用外资降幅再度回到22.5%。
专家分析,外部环境变化是导致我国吸收外资下降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全球跨国直接投资(FDI)规模大幅缩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数据,去年全球FDI流量为1.66万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15%。跨国并购交易也锐减,去年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29%。调查还显示,目前全球拟增加投资额超过30%的跨国公司比例从2007年的32%下降为21%,拟减少投资的企业比例由10%上升为16%。由于许多新投资项目被暂时搁置或取消,今年全球FDI将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少国家进一步放宽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收外资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此外,为稳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发达国家采取财税等措施吸引跨国公司资金回流,对外转移制造业进程将放缓。同时,跨国公司为了度过危机,大幅重组其全球投资,导致国际资本更多地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国际资本流向将因而发生重大变化。
对此,商务部外资司认为,从长期来看,跨国公司依然看好与中国的投资合作。中国美国商会最近宣布,在接受其调查的美国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对今后5年在中国的业务前景表示乐观;73%的企业将扩大在华投资。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跨国公司也积极推进在华投资。今年1月,西门子对其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增资近1.9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可替代能源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美国健赞公司投资9900万美元开展生物技术材料及技术的研发和实验室生产等。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为稳定和扩大吸收外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6.6万家,实际使用外资8830.8亿美元。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落实,都将为外商投资提供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尽管当前我国吸收外资面临暂时的困难,但只要应对得当,及时调整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够化“危”为“机”。
如何化“危”为“机”?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首先要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营造鼓励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要全面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收费和检查事项,减少“乱收费”和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减少外商投资项目审核环节,缩短审核时限。据了解,商务部此前已下发通知,将资本总额1亿美元以下的(含1亿美元)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的设立及变更权限,下放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
二要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专家提出,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时期,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鼓励外商投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此外,在国家扩大内需安排的各项投资项目中,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参与。
三要促进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以优化外资的区域结构。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吸收外资的支持政策,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则要加强协作,及时解决企业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