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党涤寰报道:今春以来,河南省漯河市“蔬菜大王”高俊生的有机蔬菜基地里迎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客户。高峻生自豪地说,“一棵普通白菜只卖一块多钱,俺按照标准化种植的有机白菜一棵能卖30元。为啥?安全、放心呗!近几年漯河蔬菜成了大城市的抢手货!”这也正是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客商青睐漯河蔬菜的原因。目前,漯河的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在河南省名列前茅,有机蔬菜基地面积更是占到全省的80%以上。
作为首个“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市不仅有走俏各地市场的“放心菜”,还有肉制品、饮料等众多食品走上国人餐桌。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说,“从餐桌经济到食品之都,我们一直把食品安全当作立市之本、发展之基,目标就是为消费者倾力打造安全、放心的大厨房。”
为了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漯河市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基础工程,设立了6个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先后发布和参与制订了一系列农业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了小麦、玉米、蔬菜、生猪饲养等8个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编写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9套农业标准化丛书,为全市农业无公害生产提供较为全面的技术指导。全市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3级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使农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提供了安全优质的原材料。2007年12月,该市成为全国首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为使质量监控体系“锁定”道道加工环节,该市成立了由市长祁金立牵头负责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把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纳入各县区、各单位年度目标考评体系,实行一票否决。他们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对食品企业评定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监管,努力做到“达不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准上市出售,达不到食品生产基本条件的企业不准开工生产,达不到检验合格标准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
流通环节是食品安全链上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监管的薄弱环节。漯河市在河南率先推行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并成为全国惟一所有县区全部实行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的省辖市。几年来,该市严格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四项制度”:在超市、量贩、连锁店等食品管理较为规范的经营单位,推行货源备查制;在沿街门店,推行重要商品索证索票制;在成型市场,推行信誉公示制;在农贸市场,推行蔬菜生肉“场厂挂钩制”和“场地挂钩制”。从2008年3月份开始,该市又探索出食品安全“一票通”溯源监管新机制:通过网上备案和书面备案相结合的方式,对食品供货商实行两级审核备案,统一索证索票,统一使用销货凭证。这种简便易行的“一票通”监管模式,既防止了无证经营,又杜绝了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截至目前,漯河市共建立供货商备案档案926户、备案食品达22923种,覆盖了全市流通环节所有食品经营主体。
漯河市精心打造的食品“安全链”,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精彩对接,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目前,该市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果蔬加工4大产业链,年加工各类食品500万吨,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加工生产饮料56万吨,果蔬加工能力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已成为外地农副产品大量调入、食品大量输出的地区,并带动当地和周边数十万农户收入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