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技术在这次抗旱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深有体会。“河南省今年遇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旱灾,受灾面积达5000万亩。但是在科技的促进下,抗旱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节水农业技术在河南省抗旱中发挥了怎样的促进作用?许为钢介绍,首先河南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很高,接近100%,科技培育出来的良种为抗旱提供了第一个条件,使小麦苗足、苗齐、苗壮。去年12月份,旱情逐步表现出来,河南省的降水量只有常年20%,大部分地区的小麦出现了苗黄现象,个别地方出现了分蘖死亡。此时,科学灌溉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水源这么紧张,如何浇水才能又快又省,什么时间浇水,浇到什么程度可以不用浇了,都需要用节水灌溉技术对农民进行分类指导。河南全省的农业科技人员都根据统一安排下到农村,把节水灌溉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经过这些努力,河南省不但在大旱中保住了苗,而且浇出了壮苗,一类苗、二类苗保持在了80%。
无论是抗旱节水新品种的选育,还是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都属于现代节水农业的研究范畴。科技部农村司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未来30年,我国农业用水总量必须维持零增长或负增长,才有可能实现国家水安全。而要实现2020年国家粮食增产的任务,农业用水需增加1200亿立方米,这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惟一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
该负责人介绍,863计划现代节水农业专项实施以来,将生物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及管理节水技术有机结合,在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研制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系列化产品,并形成了不同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模式,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正加速从“仿制跟踪”向“自主研发”转变。
我国在前沿和关键技术创新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大幅度提升了节水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使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5—10年。如抗旱节水型作物品种鉴定筛选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筛选出了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15个,辐射推广5306万亩,累计增产增收9.95亿元。
我国开发出的高效低耗喷微灌、新型输水管材、节水保墒制剂等一批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节水重大产品与设备,使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由30%提高到50%,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如国产化激光控制平地成套设备的开发,使土地平整精度达2cm—3cm,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40%;国产化激光控制平地设备的造价比国外同类产品降低40%,应用面积25万亩,节水4000万立方米,增加产值1.05亿元。
更为可喜的是,我国创建了一批适合国情和区域特点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在北方及南方季节性缺水地区建立了8类18个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总面积25万亩,辐射面积367.6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到65%,示范区农作物增产20%—30%。如北方干旱内陆河区大田膜下滴灌改进技术集成模式,亩均投入500元,比国外减少投入50%,节水50%,节肥20%,增产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超过4亿元。
不过,节水农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实现大面积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持续性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该负责人介绍,科技部在今年的抗旱减灾科技行动中,制定了有效措施,推动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应用,并筛选了以小麦抗旱减灾技术为主的50套抗旱减灾实用技术和产品,编成手册,送到了农村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