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在现场◇千年金矿搞起了旅游业
老矿区的“新生”
本报记者 梁 婧
  在金池“淘金”是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一个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亲身体会淘金的过程,感受发现金子的欣喜。     本报记者  梁 婧摄

  春暖花开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浙江丽水的遂昌金矿。这座矿山一度盛名在外,被誉为“江南第一矿”。可考的历史表明,自唐宋至今,遂昌产金子是不争的事实。而今,这座千年金矿搞起了旅游业,“不卖金子卖文化”。登上山,放眼望去,只看到漫山遍野的绿树,金矿的遗址在哪里呢?

  游客们坐上一辆明黄色的小火车来到地下500米深的“时光隧道”古洞。岩壁上,陈列着自好川文化以来金矿采冶历史的展示灯箱,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意蕴通过一幅幅照片和斑驳的岩石传递给了游客。

  古代矿工采矿模拟场景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古人采矿始终沿着富矿脉前行。当矿脉缩小时,矿洞变小,仅容一人弯腰通过;当矿脉变大时,矿洞亦随之扩大;而当矿脉被断层错开时,往往会有多个探矿巷道,神奇的是,最终这些巷道都会准确找到断层另一侧的矿体。一条条或宽或窄的巷道,讲述着古人对矿体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印证了古矿洞“天然地下博物馆”的别称。

  “古人是如何找到金矿的?”有游客问道。

  导游笑着释疑解惑:一是根据矿苗。古书有记载:“上有丹砂者(砒霜的原料),下有黄金;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黄铁矿)”;二是根据植物。《地镜图》记载:“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野蒜、野韭),下有金。”

  一幅再现矿难场景的模拟雕塑记载了发生在1579年的大面积塌方事故,这正是由于一味开采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时至今日,矿产开采的巅峰期早已远去,如今的遂昌金矿每年只能产金15000余两。现实让人们反思:“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必然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走出矿洞,人们心情难免沉重。不过,很快就被扑面而来的绿色所吸引。水灵灵、粉嫩嫩、娇怯怯的深绿浅绿立即让人感到“生”的力量。与矿石的硬朗相比,这绿简直让你生出对新生婴儿般的怜爱之情。面临资源枯竭的遂昌金矿,也正是通过这种对绿色与旅游的深度挖掘,而获得了新生。

  “你看到的综合区是采用现代园林绿化的配置方式,运用生物学原理,形成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藤、花,相接、相依、相嵌、相助,林灌木起伏、疏密相间的稳定植物群落。”浙江省遂昌县宣传部部长尹建中笑着说。

  金池淘金是这里的特色旅游项目。尹子环蹲在池旁,手持仿古淘金斗,满满地捞上一把,细细扒拉,发现了一粒金沙,高兴的笑容盛满整个脸庞,“你看,阳光照在沙滩上,一闪一闪,这不正验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老话吗?来这试试手气,绝对让你不虚此行。”

  月台上的小火车又送走一批游客,繁忙的一如大都市的地铁站,不同的是,走下来登上去的人都是一脸笑意盎然。

  “我们的目标是申报世界工业遗产,从而更好地保护金矿的历史,更合理地开发金矿的资源。遂昌金矿要走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遂昌金矿董事长余华钦说。

  正午,灿烂的阳光映照下,古老的金矿到处萌动着蓬勃生机。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