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化图书资源配置 服务百姓读书生活——记浙江省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左图为洪合镇图书分馆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这里是读者获取知识的殿堂和放松身心的港湾。
  图书馆办理借阅证是免费的,里面的电脑还可以上网。上图为学生们在图书馆上网。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图书馆总会组织一些小活动吸引读者前来参与,图中的几个小同学被眼前这个字谜难住了。
  每年暑假,图书馆都会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播放室组织周围小学的同学们免费观看电影。
  上图为2007年新建的嘉兴洪合镇图书分馆。
  左图中的小朋友叫赵嘉伟,在嘉兴大桥镇中心小学读3年级。每到周末,来阅览室看书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姜天骄摄
  周六的一个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余新镇长秦村图书流通点的阅览室里,右图中的几个中学生正沉浸在图书的世界里,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姜天骄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多方努力,不断消除城乡文化差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浙江嘉兴探索的“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模式,有效地打破了城乡间的藩篱,实现了城乡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覆盖城乡的“总分馆”模式

  “一个图书馆要想真正吸引读者,每年至少应该更新馆藏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图书,而这对于一个乡镇图书馆来说无疑是一笔不能够承受的巨大开销。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在乡镇图书馆之间建立起一张‘网’,让每个馆之间的图书资源可以流动起来,而这张‘网’的背后应该有市图书馆这个强大的后盾做支撑。”

  浙江嘉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与文化的交融,让这座城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此次来到嘉兴,并非为了欣赏它的青山秀水,而是去踏访这里被誉为“嘉兴模式”的图书馆文化。

  嘉兴市图书馆馆长章明丽是一个爱书的人,同时还格外注重阅读的环境。来到嘉兴市图书馆,仿佛置身于一座花园,优雅的环境自不必说,这里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在国内都可堪称一流。本以为章馆长的话题会围绕眼前这座现代化、高标准的图书馆而展开,没有想到,她却和记者聊起了嘉兴的乡镇图书馆建设。

  “我们在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城市图书馆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已经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了。”章明丽说。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嘉兴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任务主要由乡镇图书馆来承担。但由于缺少经费保障、资源匮乏、人员不稳,乡镇图书馆无法有效地承载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大部分乡镇图书馆都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阅读需要。

  “2005年,有一次我们去基层图书馆考察,发现下面的图书馆都是要资源没资源、要读者没读者,我们随手翻阅里面的报刊、杂志,很多都是过期的,这样的图书馆怎么能吸引读者?”章明丽发现,基层图书馆在体制机制上确实遇到一些障碍。我国只有在县以上的城市设置了公共图书馆,并由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而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图书馆只是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得不到公共财政的有效支持。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支持力度,但由于管理单元太小,仍然无法有效地解决乡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就导致了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

  这次考察之后,章明丽等人仔细分析、研究了制约嘉兴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原因,“一个图书馆要想真正吸引读者,每年至少应该更新馆藏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图书,而这对于一个乡镇图书馆来说无疑是一笔不能够承受的巨大开销。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在乡镇图书馆之间建立起一张‘网’,让每个馆之间的图书资源可以流动起来,而这张‘网’的背后应该有市图书馆这个强大的后盾做支撑。”

  基于这样的思考,嘉兴市图书馆在2007年分别将秀洲区和南湖区两所图书馆作为试点,开始探索一种总分馆模式下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原来独立的区图书馆摇身变成了市图书馆的分馆,资源上可以共享市图强大的图书、网络资源,并由市图书馆下派有经验的管理者去做分馆的馆长。

  检验一个图书馆是不是真正发挥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读者对它的利用率。在秀洲和南湖分馆的进门处分别设置有一个计数器,每进出一名读者,计数器就会自动计数一次。“数据显示,在试点工作实行期间,前来秀洲和南湖分馆阅读、借阅的读者大大增多,这说明总分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章明丽说。

  2007年5月以来,嘉兴市5个乡镇分馆先后建成开放,吸引到馆读者32万人次,共办证5400余张,外借图书14.6万册次。平均每一个乡镇分馆,每天的办证量都在六七人,图书外借量都在150多册次,到馆读者量都在350人次。一条独具特色的“总分馆”式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嘉兴成功地推广开了。

阅大量的书籍,自己平常也十分喜欢阅读。可是从前,农村的图书室一年到头只有一些过期的报纸、杂志,想要借到真正需要的书,只能骑着自行车去镇上。不仅要借自己看的,有时候还要帮班里的学生借他们喜欢的书。可是一个镇图书馆的资源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多学生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有时候为了找一本书,要跑遍周围的几个镇。”刘兰芝说。

  那些去镇上借书的日子让刘兰芝记忆犹新。每次她一回来,学生们像小蜜蜂似的围过来争先恐后地抢那有限的几本书,那种对知识的渴求让刘兰芝欣慰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思索:乡下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有限,很多村民又拿不出钱来给自己的孩子买书,相较于城市孩子优越的条件,乡下的孩子往往更需要一个属于他们的公共图书馆。

  2008年6月,村里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好消息就是乡政府在长秦村设立了自己的图书流通点。“那阵子,村民们每天的话题都是围绕这个图书流通点,有人说流通点要新进2000多册新书、50多种期刊,还有人说流通点要引进4台电子阅览电脑,与市图书馆联网就可以共享市图将近200万册的图书资源。”刘兰芝说,“可以看得出,大家对这个图书流通点是充满了期待的。”

  图书流通点正式开放的第一天,刘兰芝早早就来到活动中心,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在她前面已经排起了不小的队伍。原来,图书管理员正在为每个人免费办理“一卡通”,“有了‘一卡通’,流通点就真正流动起来了,利用物流和互联网,嘉兴城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可以统一流通、统一检索、通借通还。今后,只要一卡在手,农民看书也和城里人一样方便了。”管理员说。

  这一天,刘兰芝拿着“一卡通”一口气向图书管理员预约了5本书,管理员答应她会在3天之内将这些书调来长秦村,刘兰芝从此告别了骑着自行车去镇上借书的日子。

都是带拼音的,你可以去看看。”在一旁看王微微工作,你会发现,她与前来借阅的读者好像是熟识的老朋友。王微微自己也承认,做分馆馆长这一年多来,她的确爱上了这份工作,也与这座图书馆和读者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王微微说,“以前好多人认为,农民工不大喜欢阅读,其实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我来这里工作后亲眼见证了,阅读真的已经成为他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你有没有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阅读条件。”

  在王江泾镇分馆的阅览室里,留心观察就会注意到一些特别的读者,有视力不佳、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有文化程度偏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王微微说,“这些读者在阅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管理上的确给我们增添了许多麻烦,但是,我们始终把服务读者放在第一位,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真正属于老百姓的图书馆。”

  来到分馆工作后,让王微微感触最大的就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我们的职责已经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一些书和一个阅览室那么简单,我们还应该承担起培养广大基层群众的阅读意识、引导大家健康、有益的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读者能够迈进图书馆,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为了吸引读者,在王江泾镇分馆开放之前,市图的领导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在图书的配置上下了一番功夫。“为分馆配置的图书做到真正符合读者的需要,但我们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正确的引导。我们鼓励读者广泛的、多样化的阅读,尽量去满足他们一些差异化的阅读需求。如果本馆没有,我们会通过物流为读者调配。”王微微说。

  各种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也是嘉兴总分馆模式下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一大特色。从嘉兴市图书馆到下面的分馆,每一次活动都由总馆组织,每个分馆同步开展,比如为农民工子弟设置捐书箱,让人们自觉地将旧书本投掷在里面,小小捐书箱传递了对农民工子弟的关爱。图书馆还会定期组织一些比赛、培训、展览,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在王微微的眼里,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阅读场所,而已经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魅力还会影响和感染更多的读者,让他们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

“一卡通”拉近了城乡距离

  “有了‘一卡通’,流通点就真正流动起来了,利用物流和互联网,嘉兴城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可以统一流通、统一检索、通借通还。今后,只要一卡在手,农民看书也和城里人一样方便了。”

  现在,嘉兴有一半以上的居住者手中都有一张“嘉兴市图书馆一卡通”。读者在嘉兴的五县、二区和乡镇任意一个图书馆中办理这张“一卡通”,就相当于拥有了嘉兴所有图书馆的服务承诺。

  2008年,通过“一卡通”工程,嘉兴市在乡镇分馆与总馆之间实行了一卡通行,读者可在嘉兴市各公共图书馆通过计算机检索到各馆书目,凭借“一卡通”可以实现多馆借书,通借通还。总分馆体系内的所有图书馆还实现了5项免费,即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查询、免费上网、免费参加活动。

  南湖区余新镇长秦村的村民刘兰芝就是这张小卡片的受益者。她是村里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不但工作中需要翻

一个馆长眼中的“新分馆”

  “以前好多人认为,农民工不大喜欢阅读,其实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我来这里工作后亲眼见证了,阅读真的已经成为他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你有没有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阅读条件。”

  为了方便管理、提高分馆的服务质量,市图书馆专门选派了一批业务水平过硬、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职工去做分馆的馆长。家住嘉兴市区的王微微从去年1月被分配到王江泾镇分馆做馆长后,每天上、下班都要换乘两次公共汽车,在路上就要花费2个多钟头的时间。去年5月,分馆的开馆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半,她每周只有两个晚上能和家人一起共进晚餐。“开始我觉得很辛苦,可是慢慢地,看着原来冷冷清清的图书馆人气儿越来越旺,就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天都会盼着大家来,只要来借阅的人多,再忙我都觉得开心。”

  “妹子,好久没见你过来看书了。”“大伯,您上次要的那本书已经给您找到了。”“小朋友上几年级呀?H栏里面的书好多

农民工的贴心图书馆

  “以前总以为像图书馆这样神圣的地方,我们农民工是进都进不来的。可如今这里却让我们觉得很贴心,就像在自己家里的书房一样。”

  嘉兴市洪合镇是一个纺织大镇,外来务工人员占全镇人口的60%。由于洪合镇的纺织业以生产羊毛制品为主,到了春夏销售淡季,纺织厂的女工闲置下来,洪合镇图书分馆就成了她们每天必去的地方。

  记者与读者张晓倩聊天得知,2007年,张晓倩和丈夫带着孩子从安徽的一个小村庄来到嘉兴打工。现在家里有一个加工毛纺产品的小作坊,凭着秋冬季节接一些纺织厂的订单来维持生计。张晓倩告诉记者,一忙起来,6岁大的孩子没人照顾是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洪合镇图书馆建成以后,张晓倩的担心一下子没有了。图书馆冬暖夏凉的环境吸引了好多小孩。刚开始,他们也许不是为了看书,只是觉得好玩,可是去了几次之后,在图书管理员的教育和启发下,张晓倩发现孩子开始对一些图书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他带回一本百科故事书回家,看得津津有味的。我后来才知道,图书馆办借阅证是免费的,里面还有电脑可以上网。”张晓倩说。

  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工解决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从吸引孩子走进图书馆到引导孩子读书再到指导孩子怎样读书,洪合镇图书馆的管理员们做起了农民工子女的“小老师”。“我认为,这是乡镇图书馆一项重要的服务职能,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来看书。其实,只有这些最基层的老百姓走进来看书,乡镇图书馆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馆长周旭宇说。

  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周旭宇和管理员们热心地为他们推荐有意义的书籍,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怎样使用电脑,很快,图书馆成为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张晓倩告诉记者,春夏两个季节没有羊毛衫厂的订单可以接,但是她很想利用这个空闲时间自学一些窗帘、床上用品的制作技艺。馆长周旭宇得知她有这方面的需求,立刻在网上帮她查到市图总馆的几本这方面的书籍,张晓倩感动地说,“这里让我们觉得很贴心。”

采访随想

难忘那专注的阅读神情

□ 姜天骄

  这次在嘉兴采访总分馆式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从嘉兴市图书馆到乡镇分馆再到最基层的农村图书流通点,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在农村。一个小小的图书流通点,村民们阅读的热情丝毫不低于城市居民,有的农民在阅览室里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专挑一些农技方面的书籍看,有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我还看到农村的小孩对儿童读物充满了好奇和渴求,一到放学的时间,他们几乎是飞奔去阅览室,把书包往门口一扔,就一头扎进儿童读物的书架里。

  在采访中,遇到那些对着科技致富的书、法律知识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的农民,从他们专注的神情中可以感受到农民正在阅读中感知着知识的力量。

  在采访中,我听到一位农民说,他非常喜欢看书,在城里打工的时候,住的地方离图书馆很近,可是就是不敢进去,只能在门口转转。自从嘉兴市推广了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后,图书馆就建在了农民的家门口。不仅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有可以上网的电脑,还可以享受“一卡通”工程下全市图书资源的利用,而这一切全部都是免费的。

  嘉兴市的“总分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做到了城乡的高度融合,不论是乡镇企业的打工者还是田间地头的农民,基层图书馆的确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平台。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