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访随想
编织云锦的美好明天
李 哲

  越接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能够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实物,手工技艺,抑或风俗习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延续的关键全都在于人。在古代,云锦编织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都是靠家族世代相传的,挑花结本、牵经、接头、制梭筘、打范子等专门手艺,都是非其子孙不传的独门技艺。因此,这些珍贵的技艺稍不留神便可能失传,如果遭遇人才的断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新中国成立后,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保护,云锦才得以传承发展。

  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之初,在陈之佛教授的带领下,朱枫、徐仲杰、高增修、汪印然等第一代“云锦人”为保护和发展云锦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老同志已经与世长辞,记者无法再面对面地感受他们对云锦的无限热爱。但是从后来人的讲述中,记者依然可以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他们走遍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可能只是为了一幅云锦的纹样;他们千方百计地去取得老艺人的认同,最终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他们去寻访每一间濒临倒闭的织锦厂,将为数不多的织手安顿下来,而他们自己却还在乡村土地的“边角料”上办公……这种对云锦事业不求回报的热爱,像一股巨大的力量,将濒临失传的云锦拉回到了继续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今天的人们才得以一睹灿烂云锦的芳容。

  像云锦技艺的传承一样,老一代“云锦人”抢救云锦的那股子精神也传给了下一代,正如现任所长王宝林所言,“延续了1590多年的好东西传到我们手上,要是被搞砸了,那怎么交代?就是浑身都是嘴也说不清楚啊!”

  记者到达南京的当天就直奔研究所而去。午饭前时分,在2楼的展览厅内与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一行不期而遇。记者看到,朱善璐认真地倾听研究所工作人员的讲解,仔细地观看每一件云锦作品,并且对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看法和意见,表示出了对云锦极大地关注和支持。 

  “云锦人”的责任心和热情是云锦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他们将云锦事业当作一颗明珠,捧在掌心。有了这一群人,才会编织出云锦更加绚烂的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