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
积极应对危机 实现科学发展
江西省赣州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不遗余力扶企业。赣州市全力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减轻税费负担,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全市重点帮扶的200家中小企业中有126家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二是多措并举上项目。今年赣州市安排年度市属重点工程项目106个,总投资920.9亿元,目前已开工70个。三是千方百计保就业。赣州市通过保企业稳定就业、引投资增加就业、上项目创造就业、扶创业带动就业、促对接推进就业、抓输出转移就业、强技能保障就业等7条措施,全市75万返乡农民工已有86%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2008年,赣州市人均GDP突破1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江西省第二个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设区市,提前2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赣州市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得益于大力实施追赶与跨越战略、对接与承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及民生工程。
一是以建设十大体系为重点,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等十大体系建设,使赣州市的投资成本比周边地区总体低5%—10%,尤其是货物每次通关由过去的需要数小时和几百元降为8分钟和2元钱,进出口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3。
二是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5年前,赣州市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稳定的电力支撑,综合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目前,赣州市高速公路已通车255公里,并有4条在建、4条计划今年开工,“二纵三横一联一斜一环”格局正在形成,通车里程有望达1000公里。新建了赣粤闽湘四省边际最大最先进的民用机场,组建了全国地级市首家支线航空公司,成为全国实施支线航空通达性改善计划的惟一试点城市。“两纵一横”铁路网加速构建。投资25亿元的华能瑞金电厂一期顺利投产,改写了江西南部没有稳定电力支撑的历史。
三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战略。5年来,赣州市依托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了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 (本报记者 廖国良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唐利民———
调整产业结构 壮大工业经济
四川省内江市实行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借国家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推进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机遇,实现工业的大跨越。
今年,内江市计划安排市级重点项目235个,投资792.8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10.23亿元;计划安排市级重大项目44个,投资538.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8.66亿元;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入增长50%以上。目前,装机60万千瓦的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在内江市正式启动。
根据“谋划千亿产业、培育百亿企业、打造百亿园区、扶持中小企业”的目标,借助传统的工业基础,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内江市形成了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汽配、医药化工、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去年,这五大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全市规模工业的83%。
我们将着力打造川渝地区精品建材基地、四川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特色医药基地、精细化工和磷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西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力争到2010年,五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在大力支持川威集团、建业集团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力争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8%。
项目建设是壮大工业经济的“牛鼻子”,技术改造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抓手。内江市坚持把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五大产业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加速了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
今年内江市技改投资达66.2亿元,同比增长64.5%,共实施项目474个,其中实施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32个,完成投资26.8亿元。星船城水泥、威远远威水泥、成实天鹰水泥3条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川威集团钢渣提钒工程、建业集团苯加氢扩能改造等15个项目进展顺利。32个项目建成达产达标后,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5亿元,利润6.3亿元,税收2.81亿元。(本报记者 夏先清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日照市委书记杨军———
突出新特优 增创新优势
去年以来,山东省日照市坚持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和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双轮驱动”,突出“新特优”,做亮特色经济,着力增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日照市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重中之重,抓住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不断培育壮大钢铁、石化、汽车、能源、粮油加工、造船等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临港特色产业集群。日照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临港工业为主体,以港口、海洋、旅游等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亿吨综合大港、临港产业基地、阳光度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生态宜居家园、大学科技园区、滨海文化名城、北方绿茶之乡已经成为特色城市品牌。去年日照市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600万吨,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1亿吨、集装箱运量70.86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64.7%。去年日照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6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6亿元,分别增长18.4%、25.2%。
今年日照市开展了“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推进139个重大项目,同时出台181条政策措施,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与帮扶。日照市抓住日照港口总体规划获批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对港口建设的投入,并与青岛等市联手加快黄(岛)日(照)连(云港)盐(城)铁路的规划建设,构建沿海铁路大通道,使日照港区域性综合枢纽大港的功能和优势更加突出,确保到2010年港口通过能力和吞吐量均达到2亿吨。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孙正午 吴继安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委书记张汉东———
加快矿业发展 推进精深加工
近年来,新疆阿勒泰地区把矿业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着力点,坚持走“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发展道路,不断加大矿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点矿山企业建设,矿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目前,阿勒泰地区已发现矿产4大类94种,占全国拥有矿种数的47.9%;探明储量的有51种,其中铍、钾长石、白云母3种储量居全国首位,铍、长石、云母、镍、铯、锂等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阿勒泰地区引进了八一钢铁集团和福建紫金集团,迈出了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实现优势资源转换的步伐,并且上马恒盛铍冶、金山矿冶等矿产品深加工项目。
阿勒泰地区成立了矿业开发领导小组,将推进矿产资源整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08年,阿勒泰地区转变招商观念,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取得成效,中国新兴铸管集团特种钢、无缝钢管项目签约,陕西东岭集团、北京安邦集团铅锌冶炼等一大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亿元,增长22%。阿勒泰地区具备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精深加工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今后,我们要以发展优势矿产资源深加工为突破口,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产业转换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着力推进特种钢、无缝钢管以及铅锌冶炼、粗铜冶炼、铍铜合金、钼铁合金等精深加工,实现资源的就地加工、就地转化、就地增值。
阿勒泰地区计划至2010年实现矿业产值130亿元。其中,黑色金属产业产值超过45亿元,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超过60亿元,稀有金属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贵金属产业产值超过5亿元,非金属、建材加工业产值超过15亿元。 (本报记者 姜 帆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市长吴玉才———
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吴忠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川少、风多雨少、农多工少的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吴忠市通过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打造了太阳山开发区等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发展逐渐驶上了快车道。2008年全市经济增速达到了13%。今年,吴忠市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集中力量加快生态移民工程,让山区困难群众的生活好起来。本着“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吴忠市计划投资16.9亿元,搬迁安置移民13.55万人,分3年实施,共需新建移民安置区23个。2008年,吴忠市共完成投资2.9亿元,完成搬迁安置移民4.7万人,新建了5个生态移民村,开发节水灌溉6万亩,配套完成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3年实施规划要求,今年吴忠市将再投资6.5亿元,安置移民5万人。
二是下大力气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不让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因失业返贫。吴忠市共输出农民工6.3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8万人。为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吴忠市专门研究劳务输出工作,出台应急措施。截至目前,吴忠市已筹集各类资金近8000万元,搭建信用担保平台,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服务,启动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全民创业活动。今年将确保新培养小企业260个,新开发创业项目260个,新创造就业岗位2600个。
三是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去年以来,吴忠市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启动了投资5.62亿元、建筑面积达40.9万平方米的城市安居工程,解决了市区4200户城市拆迁户的安置问题,今年将再建20万平方米,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力争使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80%。
(本报记者 许 凌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委书记张广智———
打造精品线路 发展特色旅游
河南省安阳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安阳市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发展,文化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
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安阳市提出了三条齐步走的发展路径。
一是走精品旅游路线。安阳市将以周易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旗渠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太行大峡谷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殷墟和里城联合申报5A级旅游景区、马氏庄园申报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集中力量打造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强势品牌,在全市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景区。加快旅游项目建设,高标准确立项目建设规划,高效率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尽快打造一批吸引力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精品旅游项目。二是走营销宣传之路。今年,我们要把 “山水安阳”作为主打的旅游品牌,在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太原和西安等城市集中搞好宣传推介,打响以林虑山风景区为主体的山水安阳品牌。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国内外重要经济区域、主要旅游合作体、重点景区、大型旅游集团公司的旅游合作,全方位推介和展示安阳旅游特色,进一步提高安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走发展特色旅游之路。安阳市拥有全国独有的航空运动资源。其中,安阳航空运动学校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航空运动中心;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是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滑翔基地。我们将充分利用安阳市独特的航空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发展文化旅游航空产业,打造安阳市的特色旅游业。
(本报记者 党涤寰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市长何剑文———
加大基础建设 推动科学发展
云南省临沧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与县之间的公路等级,力争在2至3年内,把二级公路修到每个县。同时,加紧建设一批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二是建设一批民生工程。2009年至2011年,临沧市将完成10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全市4万户左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今年全市将完成27万平方米以上建设任务。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廉租住房建设,对临沧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在解决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同时,又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是加大山区综合开发的力度。以山区综合开发为突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掀起了泡核桃种植管护大会战,新植泡核桃146万亩,累计达521万亩。茶园、蔗园种植面积得到巩固,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1万亩、139万亩。加大橡胶、木薯、蚕桑等产业基地建设力度。继续推广“林、饲、畜、沼”的循环农业模式,和“林果、林草、林药”等多种立体间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按照“田、水、路、林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中低产田改造要求,本着“统一标准、统一资金、统一选项、统一验收,分项负责、分别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从今年起,用10年时间,每年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共改造200万亩,使全市高稳产农田达368万亩,人均拥有1.5亩以上。
(本报记者 周 斌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市长罗勤宏———
提速增效保增长 提质增量促和谐
2008年,四川省资阳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强力有效推进,促进了全市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7.6亿元,增长14.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7个百分点。
资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速增效,提质增量”为中心任务,坚持一手抓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百日招商”专项行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抢抓危中之机,加快发展。
一是在发展布局上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各县(市、区)分别规划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资阳实际及全省、全国大格局,经过反复论证,统筹谋划了全市“2+3”的城镇布局,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布局,“大、中、小、微”的交通布局,形成推动发展的完备体系,强力带动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2011年,四大经济新增长点建设要初成规模。
二是在基础设施上以解决“路”、“水”的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步伐。路方面,积极推进打通四类通道,实现交通大循环;水方面,抓好三个层次,加强水保障,促进了成都资阳工业集中区、南骏汽车产业园、柠檬产业园等有序建设。
三是在重点产业上加强分类指导。工业方面,加快电力机车、曲轴等项目的实施步伐;畜牧业方面,整合项目、资金、政策,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市的关键问题上实现突破。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将奋力推动“双提双增”、加快发展,切实贯穿项目牵引、投资拉动主线,突出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为把资阳市建设成为以“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为品牌、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兴工业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钟华林 通讯员 郭秉德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市长张竞强———
建沈铁工业走廊 促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力打造沈铁工业走廊,是辽宁铁岭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沈铁工业走廊总体上呈“一体两翼”架构,重点规划建设了18个工业园区,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亿元。4年来,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初步建成,一条生机勃勃的经济隆起带正在辽北大地崛起,成为铁岭市最大、最响亮的品牌。
一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沈铁工业走廊内18个重点工业园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5亿元,有76.5平方公里的区域达到了“七通一平”以上标准,园区的功能日益完善,承载大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招商引资成果显著。4年来,沈铁工业走廊共引进投资项目720个,总投资77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8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3个,建成投产的企业已达到650家,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占全市的70%,缴纳税金10亿元,安置就业8万人,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中国大唐集团、大商集团、华能集团、中粮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
三是初步形成“两大基地”、“五大主导产业”的工业新格局。新型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通过实施铁岭电厂二期和三期工程、清河电厂“上大压小”工程以及引进建设风力发电、煤矸石发电、生物发电等项目,铁岭市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450多家,农产品加工总量达到340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装备制造及其配套加工业形成一定规模,经纬数控机床、嘉旭铜业、沈阳机床西丰铸造、西丰隆达制铁等一大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化工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煤化工项目正式启动,辽宁金信集团30万吨燃料乙醇、辽宁金良生化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酒精等项目进展迅速。
四是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目前,铁岭县的有色金属和装备制造、开原市的有色金属和起重机制造、昌图县的新型能源和生物化工、调兵山市的能源和煤化工、银州区的机械加工、清河区的食品加工、高新区的环保装备和先进制造、开发区的橡塑制品和高新技术、西丰县的土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本报记者 李 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