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3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三运———

在创新和开放中调结构上水平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围绕这个首要任务,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要立足当前,危中寻机,千方百计“扩内需、保增长”;又要着眼长远,化危为机,不失时机“调结构、上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即期平稳较快发展和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联系安徽实际,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整体面上,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快,生产总值增长12.7%,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增长28.2%;在供给面上,工农业生产态势良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2%,增幅居全国第3位,粮食总产量达302.35亿公斤,连续5年丰收;在需求面上,去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3%,连续4年保持30%以上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4%。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1%,增幅都位居全国前列。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安徽在“调结构、上水平”上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竞争优势。安徽在自主创新方面具备良好条件。一是有创新文化。二是有创新资源。全省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58家,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校97所,国家大科学工程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3个。三是有创新基础。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了创新推动战略。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省涌现出马钢、海螺、奇瑞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四是有创新使命。去年安徽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产业创新为核心,重点实施创新型产业升级、企业培育、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平台建设、环境优化等六大工程,着力推进投融资、科技教育、人事分配、土地管理、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等六项改革,力争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产业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

  第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促进结构升级。安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去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安徽省将更加注重改造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高技术产业,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在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安徽已初步制定了省内九大行业振兴规划,包括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等行业,规划到2011年投资项目4783个,总投资513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今年计划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00亿元左右,其中安排亿元以上技改项目560个,当年计划投资650亿元。

  第三,承接产业资本转移,服务中部崛起。安徽具有区位、自然资源、科教资源等优势。近年来,由于安徽软硬环境的全面改善,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正在形成,物流条件大为改善,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综合商务成本不断降低,安徽越来越受到外来投资者的青睐。比如铁路建设,安徽与铁道部签署合作协议共达成铁路建设合作项目27个,新建铁路3649公里,复线建设527公里,电气化改造1543公里,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高速铁路建设也迎来了黄金时期,合宁铁路和合武铁路动车组相继开通运营,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安徽段、合肥至蚌埠的客运专线先后开工建设,黄山至杭州高速铁路、商丘经合肥至芜湖到杭州客运专线、北京经合肥至福州的京福高铁也已纳入规划,安徽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高速铁路网。安徽还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转移,启动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选择一批产业、区位、交通较好的区域先行先试,重点承接长三角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形成一批特色园区。

  只要持续不断地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力以赴地扩内需、保增长,做好打基础、增后劲的工作,安徽一定能够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生力量,为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白海星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的形势比较严峻,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越要高度关心困难群体,越要重视改善民生。今年,自治区将继续实施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好30件实事,努力使人民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切实抓好全民创业。坚持以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完善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在巩固扩展提质上下功夫,有条件的市、县都要建立创业园和创业街,开发创业项目、培育小企业,创造新岗位15000个;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万个;统筹城乡就业,采取“三支一扶”、举办人才招聘会等措施,促进大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创业带就业。

  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好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覆盖全社会的救助体系。今年将8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中无固定收入的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施“明天计划”和“重生行动”,全力做好优抚工作,让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和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切实改善城乡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居民住房各10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8125套,逐步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进一步抓好塞上农民新居和危窑改造工程,建设新村20个,整治旧村200个,改造危窑危房5万户。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6万口、太阳能灶5万台、节能炕灶15万个,使更多的困难群众住上防震抗震的砖瓦房、走上平坦路、用上清洁能源。

  切实为民创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继续深化“平安宁夏”建设。开展以“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为主题的大走访活动,完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机制,对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及时加以解决。完善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强化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大煤矿、化工、交通、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应急反应救援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记者 许 凌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罗保铭———

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最终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本质就是以旅游业的开放带动服务业的全面开放,进而推动全岛开放,走出一条新时期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新路子。

  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确实有这样的条件。海南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有一流的度假设施,交通网络方便快捷,地理位置相对独特。旅游业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海南资源优势,与生态环境高度契合的产业。海南更有条件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进而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为国家拉动内需做贡献。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要通过对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水平,使海南旅游的产品、服务、管理和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最终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让更多的外国游客来海南休闲度假,让更多的国内游客享受到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和优质服务。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用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将海南建成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旅游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体制上不断创新。这对海南既是一个挑战,一份责任,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去年3月,国务院同意海南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加大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力度,加快购物、娱乐、医疗救助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等旅游新业态。海南省还将苦练内功,全面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大力开展旅游汽车、导游、旅游购物市场的规范监管,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旅游产业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提升,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省上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当前,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制定了总体规划纲要,推进了“大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行政管理资源进行了整合。海南省还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对海南东部海棠湾、清水湾、石梅湾等岸线进行高水平开发。(本报记者 何 伟整理)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