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3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民主改革50年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
本报记者 韩 叙 任 意

  从高原到谷地,从雪山到神湖,西藏处处皆风景。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特殊的地理环境构造孕育了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伴随着西藏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者的大量进入,人们越来越关心生态环境问题。

  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见到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局长张永泽。

绿色旅游,做好保护开发

  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统计,2007年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56亿元,相当于全区GDP的14.2%。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担忧,张永泽表示,西藏的旅游开发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只要管理得当,就不会对生态造成压力。

  “西藏的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完整,1700多座寺庙,46000多公顷森林,每年国家都投入大量资金保护。”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吴英杰说,“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和高原特有的自然资源,将赋予旅游业不竭的动力。”

  2007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出要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同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为了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西藏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西藏提出了“一个并举,五个坚持”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思路。“一个并举”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可持续发展;“五个坚持”即坚持规划先行、实现科学开发,坚持保护为先,坚持精品线路,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就此,西藏自治区旅游局与环保局牵头,共同为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制订了步步为营的管理规划。

  ————强化旅游环保措施。从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市场宣传促销、旅游服务等多渠道多层面加强旅游环保宣传教育;在游客入藏须知、旅游门户网站、西藏旅游杂志等媒体上大力宣传西藏旅游环保知识;以青藏铁路沿线为重点,全面开展了重要城镇、交通道路沿线和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垃圾污染清理整治工作;拉萨市率先开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发泡餐具,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展开。

  ————切实加强旅游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属地管理”的要求,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在景区景点内,要求景区景点单位配套建设旅游环保厕所,并将此作为A级旅游景区(点)评定的依据之一严格执行。

  ————认真落实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核心区、缓冲区、开发建设区的制度。在景区景点周围禁止采石、采矿、挖沙、开荒、狩猎和采伐林木等破坏景观的行为。

  ————遵循旅游环境承载力规律,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个别重点景点采取了对游客参观的限量限时制。如布达拉宫,既考虑布达拉宫承载能力的实际,同时为了方便游客参观,从2006年7月1日起,把每天到布达拉宫参观的人数调整为2300人次以内,开放时间也相应延长,为减轻建筑物负荷,限制参观者只能在布达拉宫游览一小时。

  ————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积极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如:徒步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关注自然与人文双重生态环境保护的青藏铁路沿线游、雅鲁藏布大峡谷体验游、高原湖泊观鸟游、江河源区生态探秘游等,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

  ————推广淡季游西藏。“冬游西藏,从林(芝)开始”是西藏开发的旅游新产品。林芝机场海拔2950米,而且林芝四季常青、风景宜人,距拉萨只有460公里,内地游客在冬季乘飞机进入藏南林芝,可以逐步适应高原环境,进而畅游西藏。同时,“冬游西藏”可以延长旅游时段,缓解旺季压力,减弱游客涌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造成的影响。

工业发展,从源头杜绝污染

  作为第三批援藏干部,张永泽来到拉萨,把根扎在了西藏。这一“扎”就是10年。

  回忆起10年前刚刚从陕西援藏到拉萨工作时的情况,张永泽说,拉萨市在环境保护初期也曾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当时,一些内地淘汰的炼钢设备被“引进”拉萨。张永泽带领的环保团队对这些污染企业坚决做到出现一家关闭一家。仅在拉鲁湿地的保护过程中,就关闭了9条水泥生产线,5家小造纸厂,直到今天,全自治区内都没有再出现一家造纸企业。

  张永泽说,西藏自治区确立了一条慎重发展工业的原则,明确禁止发展造纸、钢铁、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的工业,杜绝环境污染重、生态破坏大的项目进入西藏。为此,自治区实行了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从源头控制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0%,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同时,全区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开展了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工作。要求所有新上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必须采取措施实现排污达标。认真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不断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城镇污染防治,投入10亿多元建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

  依据《西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自治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潜力,确定了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区域范围、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要求。自2006年以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矿产资源禁采活动,即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自2008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开采砂铁矿。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工程,更是按照建设生态铁路的要求,投入15.4亿元环保资金,有效保护了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成为铁路建设史上的环保典范。

生态资源,加大保护力度

  西藏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西藏本身,它更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随着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始纳入议事日程。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在法制化轨道上不断发展。

  同时,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全区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达32亿元。2006—2008年就达到了32亿元。在投资方向上,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资比例也不断加大,国务院批准的180个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项目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达23个,投资达到64.2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28.4亿元,占3.7%。

  在规划方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3年发表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西藏自治区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意见》、《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意见》,先后批准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生态补偿研究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

  5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西藏生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规划和方案,有效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1个、地县级25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1.26万平方公里。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西藏自治区将长江上游的江达、贡觉、芒康3县列入了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畴,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国家累计安排资金4855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6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50多万亩,建立了曲水、扎囊、日喀则、狮泉河等治沙试验示范区。通过对西藏天然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植树造林,西藏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11.31%。

  西藏人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保持草原生态平衡成为日渐突出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西藏投资7.3亿多元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草地禁牧1410万亩、休牧1220万亩,草地补播750万亩。

  吴英杰说,下一步,西藏自治区将用10年时间,努力保护好藏东南原始生态,大力兴建好藏中河谷绿色屏障,遏制藏西北荒漠化趋势,力争使重点区域和城镇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有新提高,让西藏的碧水蓝天成为西藏永久的品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