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企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前,娃哈哈集团参加北京的一场招聘会,宣布今年公司将新招7000名员工充实到陆续投产          的90多条生产线上,招工的背后蕴含着企业怎样的发展思路?请看报道———
娃哈哈今年确定营业收入500亿元经营目标
本报记者 万建民
  2月14日,娃哈哈集团在北京的一场招聘会上宣布招聘7000名员工,求职者把娃哈哈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

  2月24日虽然还不是饮料销售的旺季,但专门经销娃哈哈产品的周锡雄还是忙得团团转。“公司6辆车全部在外面送货,每辆车一天要跑上4趟。”2000余平方米的仓库中堆满了娃哈哈产品,“3月份开始就是杭州的销售旺季,现在不压点库,到时候怕供不上。”周锡雄说。

  怕供不上货的还有娃哈哈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刘智民。“苏北市场2月份已经销了3亿元,但有一半还没有发货。”刘智民说,今年娃哈哈产品的销售量大幅增长,开年就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因此公司加快了生产线建设的步伐。

  同一天,在紧邻杭州的浙江海宁连杭经济区,娃哈哈的生产基地正在紧张地建设中。娃哈哈昌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晔告诉记者,这里的两条饮料生产线2007年初投产后一直满负荷生产,“2008年9月开建了两条罐头生产线,现在已经部分试生产,今年开年又动工建设两条饮料生产线。”

  像这样的生产线,娃哈哈集团2008年开建了90多条,目前已有60余条投入生产,每天新增产能近1.2万吨,全部达产后将每天新增产能1.96万吨,这已接近去年每天的平均产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个机遇,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长43.6%。”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娃哈哈何以能够逆市飘红?宗庆后说,企业在危机面前“扛得住”,不是临时举措产生的短期效应,而是长期积累下的能量爆发。

快与慢

  2月14日,宗庆后出现在北京的一场招聘会上,面对把娃哈哈展台围得水泄不通的求职者,他宣布今年公司将新招7000名员工,充实到陆续投产的90多条生产线上。

  “由于新增生产线高度集中,新招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一线。”宗庆后说,这7000个岗位,有4000个是生产岗位,2000个是销售岗位,1000个是研发管理岗位。

  一口气投下90多条生产线,大举招聘7000名员工,娃哈哈的举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相当惹人关注。

  其实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娃哈哈始终坚持“小步快跑”的原则。这家在全国拥有140多家子公司的知名企业,除了创业之初为了迅速扩展产能“小鱼吃大鱼”兼并了当时的杭州罐头厂之外,从来没有兼并过一家企业,每一家子公司都是按照已有的模式新建的。这样做虽然扩张慢一点,但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产品质量,控制起来都容易得多。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在基础没打牢之前快速扩张,未必是件好事。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娃哈哈有意识地放慢脚步,集中精力打造产品品牌,构建销售网络,积累研发实力。现在,娃哈哈的品牌已经家喻户晓,而一支7000人的销售队伍把网络直接建到了绝大多数地区的乡镇一级,多年的积累还为企业储备了充足的现金流和雄厚的研发实力。

  娃哈哈已经具备了“快”的能力。在公司的研发中心,长期储备着上百种新产品,一旦时机成熟,马上就能推向市场。70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再加上客户配套的销售人员近万人,这个庞大的销售网络能够在一周之内把新产品摆上遍布全国城乡的60万家门店柜台。

  娃哈哈看准了“快”的时机。一方面,农村消费水平提高使饮料需求迅速上升,另一方面,竞争对手放慢了脚步。更为重要的是,宗庆后相信,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饮料这种相对廉价的商品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人们无力支付大额消费,反而会扩大饮料、食品等大众消费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娃哈哈是一次机遇。”

  时机成熟了,条件具备了,娃哈哈果断地出手,大量扩建生产线,招聘新员工,就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市场的表现已经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娃哈哈在去年底销售淡季推出的一款新产品,月销售量已经突破400万箱;今年1月份,娃哈哈集团的利润同比增长了70%!

  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具备快速扩张的能力,这就是快和慢的辩证法。坚持快和慢的辩证法,让娃哈哈在危机面前抢占了稳健发展的先机。

变与守

  在娃哈哈这家全国知名的企业,甚至连一家用来接待客人的酒店都没有,这多少有些出乎人的意料。但在宗庆后看来,这一点都不奇怪。

  “我们把精力都集中在主业上,做大做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比其他企业强。”宗庆后说,在娃哈哈的经营理念中,和“小步快跑”相对应的,是“专注主业”。20多年的发展,娃哈哈从来没有离开过饮料这个主业,“不管有多少更容易挣钱的机会,我们都抵制了诱惑,守住主业不放松。”

  这种“坚守”付出了非凡的努力,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娃哈哈最初赖以打响品牌的钙奶、八宝粥等产品,至今仍是市场上的主力产品。众多饮料新品在激烈的竞争下往往昙花一现,娃哈哈的产品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自有它的道理。

  “产品品质没有变,但内涵发生了很多变化。”娃哈哈集团市场部部长杨秀玲分析说,以历史比较悠久的八宝粥为例,娃哈哈在最初的营养八宝粥基础上,先后推出了适合糖尿病人的无糖八宝粥,以杂粮为原料的田园八宝粥、紫八宝等产品,每一款产品的推出,都开发了一种潜在的市场需求。

  从创业初期的果奶开始,娃哈哈的产品涵盖了奶、茶、水、碳酸饮料、八宝粥等,几乎每一个品种娃哈哈都生产出了市场上的主力产品;从小孩到老年人,每一个目标群体娃哈哈都有相应的产品。这不仅扩展了娃哈哈的品牌影响力,无意中也提升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经过20年的发展,当初喝娃哈哈钙奶长大的一代孩子已经成年,而娃哈哈也推出了营养快线、HELLO—C等面向青少年、白领阶层的时尚健康产品。”杨秀玲说,娃哈哈不断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使产品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做到了全覆盖,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娃哈哈深谙变和守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们守住主业不放,但不断推出新品;守住老品牌不放,但不断丰富产品内涵;守住老顾客不放,但不断开发市场的潜在需求。

  坚持变和守的辩证法,使娃哈哈舍得投入大量的资金在饮料的研发上。在娃哈哈集团,最“气派”的大楼是公司位于杭州下沙的科研大楼。位于这座楼内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不仅储备着上百种新产品随时准备推向市场,而且参与了35项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在饮料行业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

  “我们每年都推出新产品,新产品利润贡献率达到35%以上。”宗庆后说,在坚守主业的基础上强化自主创新,不仅提升了娃哈哈的成本优势,而且走出了同质竞争、低价竞争的误区,让娃哈哈在危机面前抢占了创新发展的先机。

专家点评

练就基本功 抓住新商机

□ 潘承烈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企业业绩明显下滑,面临挑战,但也有一些企业经受住了考验,能在急风恶浪中独立潮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

  2008年,娃哈哈的年产值328.3亿元,饮料产量832万吨,比上一年分别提高了27.2%与20.83%,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一业绩确实来之不易。娃哈哈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堪称“疾风知劲草”的鲜明写照。

  娃哈哈之所以能顺利“越冬”,其奥秘何在?

  集团管理者宗庆后从其20多年的实践中提炼的基本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娃哈哈人始终专心致志地抓住饮料这个主业不动摇,而且一以贯之,不满足于现状而精益求精地不断向更高境界攀登。

  面对这场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笔者发现,企业“御寒”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培养锻炼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企业长期对企业素质与战略发展蓄势的反映。

  从根本上说,娃哈哈今天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发展,正源于其“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科学决策。

  所谓“立足当前”就是指一切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以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导向,去获取商机;就是从我国国情民情的实际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这都不是急功近利地只为眼前利益着眼,而是今天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为明天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

  创业之初,娃哈哈就推出了儿童营养液。“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词,找到了孩子家长的潜在需求,从而找到了潜在的广大市场。后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两大国际巨头不断拓展我国城市消费市场,娃哈哈又从我国广大农村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出发,推出了针对农村市场的“非常可乐”,以崭新的企业市场战略,在饮料市场站住了脚。这些事例都令人信服。

  国际金融危机使企业面对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挑战中蕴含的机遇。如何寻找商机还要靠企业自身。只要把坐着等待机遇的“坐商”真正转变为迈开双腿走出去,到群众中去,到潜在的顾客群中去,成为“行商”,去研究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企业就会发现即使环境再艰险,商机依然无限。只有这样,危机才会真正变成机遇。(作者为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副会长、管理学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