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玲双手举起一块代表着环保愿望的绿色拼图,健步走上“中华环境奖”颁奖台。这位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庄重地和其他获奖嘉宾一起,喊出“环保有我”这句此次大会的口号,共同将一棵象征着绿色环保的愿望树拼贴完整。
2008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华宝钢环境奖”颁奖典礼上,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一年节约标准煤近百万吨的业绩获得集体奖,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第一家获得此奖的企业。邓建玲介绍说,“华电集团获得这次大奖,我们感到高兴和荣幸,这是对我们的鼓励,也使我们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华电集团自2002年12月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履行了中央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我们决心以此为起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邓建玲告诉记者,华电集团的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的10%,有责任、有能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华电集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从末端治理向源头疏导转变,从被动防范向标本兼治转变,通过加快科技进步,推广先进技术,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使公司单位能耗和排放量持续下降,为社会提供了洁净的绿色能源,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中实现了竞争力的飞跃。
谈到华电集团在节能减排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邓建玲提出,华电集团节能减排攻坚战的战术是:把好节能减排的源头关,从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取得突破,在制度上保证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贯彻节能减排政策。2007年,华电集团颁发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工程节能设计导则》,在节煤、节油、节电、节水、节地等各方面提出了各项先进指标,要求项目自科研阶段开始即进行节能设计和各项能耗指标的规划,在工程设计、系统优化、设备选型、材料选择及工程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各项节能措施,做到安全、经济和节能的最佳结合。
“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是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国内生产总值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硫总量分别降低20%和10%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华电集团推进节能减排的关键性工作。华电集团将“上大压小”视为提升竞争力的机遇,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加大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工作力度。2007年1月与国家发改委签订了“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73台468.3万千瓦的责任书,确定公司“十一五”期间关停规模增加到99台692.3万千瓦。根据华电集团制定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到2010年底,华电集团供电煤耗达到336克/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44.9%,控制在92.6万吨以内;关停小火电机组692.3万千瓦,在与国家发改委签订的“十一五”责任目标基础上主动多关停224万千瓦。
压“小”后如何选择上“大”?华电集团在优选项目中,高度重视项目规划和设计选型。据邓建玲介绍,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两优化、两加强、一淘汰”,即:优化电源结构,优化技术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环保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优先发展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大容量、高参数的节能环保型火电项目。他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最新消息,2008年12月15日,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二期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全球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项目,工程预计‘十二五’初建成投产。”
在上大项目同时,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力度,是华电集团优化电源结构下大功夫的主要方向和内容。邓建玲介绍说,水电方面,华电集团在2007年底水电装机容量772万千瓦,比成立时增加253万千瓦,2010年将达到1500万千瓦。风电方面,内蒙古辉腾锡勒等3个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产,装机28.8万千瓦,2010年将达到1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方面,2005年在十里泉电厂建成我国首台秸秆混燃发电机组,秸秆年可用能力达10万吨,相当于减少了7.5万吨标准煤的资源消耗,每年又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3000万元,同时还减少了废弃秸秆燃烧造成的烟污染。安徽宿州等3个秸秆项目也已开工建设或者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同时,华电集团也正在积极开展核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
谈到华电集团今后的节能减排发展目标,邓建玲强调说,推进节能减排向更高目标进发,离不开科技进步这台加速器。华电集团制定并实施了2010年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规划,围绕环保、节能、高效,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生产运营、基本建设及电站装备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大烟尘、废水和噪声的环保达标治理力度,推进火电厂资源综合利用。华电集团正在绘就一幅清洁发展蓝图,2010年的主要经营目标是,装机容量突破8000万千瓦、发电量突破4000亿千瓦时、利润总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收益率实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