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激励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开始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数以亿计的资金被吸引到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2008年8月,国际气候组织发布一份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的报告,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做出了这样的评述。
“在低碳经济社会的构建上,中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报告主要负责人、国际气候组织大中华区负责人吴昌华女士告诉记者。事实上,从产业结构调整到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中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低碳发展之路———
2006年3月,北京、上海等地小排量汽车交通限行的地方法规被全面废除;
2007年7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底首份《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不再提以煤炭为主,而是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以来,中央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和力度更是有目共睹……
“这样的事情,将来可能会越来越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博士告诉记者,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不仅已成为全球发展一个新趋势,而且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与地区的战略行动。庄贵阳是国内第一本低碳经济专著《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的作者,也是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领域颇为活跃的学者之一。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他的观点十分明确:“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不仅是一项经济愿景,更是一项社会工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世秋指出,及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博士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保护资源环境,有助于规避可能出现的“气候壁垒”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确保我国在未来社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有助于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