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型的加工贸易城市东莞正在形成一种趋势:随着生产环节向外转移,企业的研发中心逐渐聚集,传统制造业由此实现就地提升。
尽管是星期天,东莞市颖祺实业有限公司整盘车间内,员工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服装。
“我们的订单很满!”董事会秘书吴俊炫领着我们走进电脑织机部说,“这些电脑编织机每台30多万元,我们已引入530台。通过技术升级,我们仅织造这一工序就节省了85%的劳动力。年底前,我们的电脑织机将达到1000台。”
颖祺公司早就迈出了产业转移的步伐。自2001年起,他们便陆续将织片、缝盘等劳动密集型前整工序转移到内陆省份,目前已在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设立11家分厂。我们到的那天,公司董事长已赶往广西桂平分厂。吴俊炫说,他们在东莞的厂区占地才80多亩,而桂平厂区已扩大到400亩。
生产要素的制约是很多企业转移到内陆城市的动力之一。以资源紧缺为例,目前可供利用的土地占东莞市总面积不到10%,按照目前消耗量计算,十几年后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而且全市超过一半的镇街出现供水紧张状况。
但东莞的吸引力并未因此下降。华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片电阻事业部部长陈桂成说,2000年他们在东莞建厂,目前有员工4100人,2008年产值大约能达到19亿元。“珠三角的配套企业多,员工也比较好招,经过评估,我们认为在这里建厂更有竞争力。”不过在东莞,他们也感受到劳动力成本在上升,“我们来的时候,一个工人的月工资是900元左右,现在已经翻了近一番。同时,这几年珠三角用电紧张,每年高峰时的错峰用电让我们比较头疼,为了把成本降下来,我们在技术升级和开源节流方面下了功夫。”
一个新的趋势正在慢慢形成:随着生产环节的向外转移,企业的研发中心逐渐向东莞转移,东莞传统制造业就地提升的趋势逐渐明朗。2008年7月,在东莞,华新科技已经成立了研发部门,有近40名研发人员,“2009年,我们将投资约1000万元设立研发中心,随着这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研发部门的转移也势在必行。”
优化存量、提升增量,树立就地转型升级示范是东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颖琪和华新公司的实践,表明了他们的指向:企业要就地升级,把低附加值的工序转移出去,把研发和品牌营销留下来。
东莞市市长李毓全说,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使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三个明确的方面:一是推动企业在技术上提升,特别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创造更加多的附加值;二是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改善生产经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性,使企业在现有生产的状况下获得更多利益;三是推动企业创品牌、拓展内销。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石碣镇,东莞市盈聚电子有限公司出于市场布局的考虑,将在福建建新生产基地,但董事长特别助理王祥仁表示,“在东莞的老根据地不会丢,因为这边已形成一个电子产品的产业集群,而且市场和客户都在珠三角。对我们来说,要把整个市场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打有准备之仗,不会盲目地转移。”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东莞重点打造的产业园区,这里碧波荡漾、绿树葱茏,是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湖将在继续做大做强IT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除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东莞还引入了科研院所,用科技推动产业升级。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院长杨向东指着创新设计的展板说,“在经济转型中,东莞企业对设计创新有较强的需求。我们的工作就是面向东莞乃至珠三角的广大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开发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等创新服务。”记者看到一款新颖的静音箱发电机组,经过他们的设计,产品变美观了,噪音大大降低,委托方东莞星火集团的订单翻了5倍!
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东莞“就地促进产业升级,向研发和总部经济转型”这一目标并没有改变,他们正把促进产业转移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协调处理,希望把这次危机当成一次产业升级的机遇。
□ 本报记者 王 晋 庞彩霞
陈莹莹
尽管是星期天,东莞市颖祺实业有限公司整盘车间内,员工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服装。
“我们的订单很满!”董事会秘书吴俊炫领着我们走进电脑织机部说,“这些电脑编织机每台30多万元,我们已引入530台。通过技术升级,我们仅织造这一工序就节省了85%的劳动力。年底前,我们的电脑织机将达到1000台。”
颖祺公司早就迈出了产业转移的步伐。自2001年起,他们便陆续将织片、缝盘等劳动密集型前整工序转移到内陆省份,目前已在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设立11家分厂。我们到的那天,公司董事长已赶往广西桂平分厂。吴俊炫说,他们在东莞的厂区占地才80多亩,而桂平厂区已扩大到400亩。
生产要素的制约是很多企业转移到内陆城市的动力之一。以资源紧缺为例,目前可供利用的土地占东莞市总面积不到10%,按照目前消耗量计算,十几年后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而且全市超过一半的镇街出现供水紧张状况。
但东莞的吸引力并未因此下降。华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片电阻事业部部长陈桂成说,2000年他们在东莞建厂,目前有员工4100人,2008年产值大约能达到19亿元。“珠三角的配套企业多,员工也比较好招,经过评估,我们认为在这里建厂更有竞争力。”不过在东莞,他们也感受到劳动力成本在上升,“我们来的时候,一个工人的月工资是900元左右,现在已经翻了近一番。同时,这几年珠三角用电紧张,每年高峰时的错峰用电让我们比较头疼,为了把成本降下来,我们在技术升级和开源节流方面下了功夫。”
一个新的趋势正在慢慢形成:随着生产环节的向外转移,企业的研发中心逐渐向东莞转移,东莞传统制造业就地提升的趋势逐渐明朗。2008年7月,在东莞,华新科技已经成立了研发部门,有近40名研发人员,“2009年,我们将投资约1000万元设立研发中心,随着这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研发部门的转移也势在必行。”
优化存量、提升增量,树立就地转型升级示范是东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颖琪和华新公司的实践,表明了他们的指向:企业要就地升级,把低附加值的工序转移出去,把研发和品牌营销留下来。
东莞市市长李毓全说,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使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三个明确的方面:一是推动企业在技术上提升,特别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创造更加多的附加值;二是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改善生产经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性,使企业在现有生产的状况下获得更多利益;三是推动企业创品牌、拓展内销。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石碣镇,东莞市盈聚电子有限公司出于市场布局的考虑,将在福建建新生产基地,但董事长特别助理王祥仁表示,“在东莞的老根据地不会丢,因为这边已形成一个电子产品的产业集群,而且市场和客户都在珠三角。对我们来说,要把整个市场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打有准备之仗,不会盲目地转移。”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东莞重点打造的产业园区,这里碧波荡漾、绿树葱茏,是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湖将在继续做大做强IT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除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东莞还引入了科研院所,用科技推动产业升级。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院长杨向东指着创新设计的展板说,“在经济转型中,东莞企业对设计创新有较强的需求。我们的工作就是面向东莞乃至珠三角的广大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开发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等创新服务。”记者看到一款新颖的静音箱发电机组,经过他们的设计,产品变美观了,噪音大大降低,委托方东莞星火集团的订单翻了5倍!
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东莞“就地促进产业升级,向研发和总部经济转型”这一目标并没有改变,他们正把促进产业转移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协调处理,希望把这次危机当成一次产业升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