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9年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转移调研行 纵深分析①
“提升式转移”带来增长机遇
本报记者 万建民 王晋 白海星

  对李洪福来说,转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2005年,李洪福下决心把在浙江乐清发展了20多年的巨隆液压设备(集团)公司搬迁到了安徽芜湖,公司的产品也从液压阀升级成用于煤炭开采的综采液压支架,液压阀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配件。

  这样的产业转移正越来越多地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进行着。就在李洪福落户的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短短四五年时间里,已经承接了100多家浙江企业的转移。和30年前沿海地区承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梯度转移不同,现在更多的企业在产业转移中完成了“跳跃”,人们把这种转移称为“提升式转移”。

  “提升式转移”带来了无限的增长机遇。以李洪福为例,企业转移到芜湖之后,他先后投资3.5亿元购入最新设备,从科研机构聘请专家开发新产品,2006年3月份陆续投产,当年产值2700万元,2008年有望突破2.7亿元。

转移是一次“跳跃”

  转移中的“跳跃”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给别人做了20多年的配套,对这个行业已经非常熟悉,早就想自己做整机了。”李洪福说。可是在乐清,他已经没有太多发展空间,机械制造是个占地比较多的行业,乐清的工业用地已经拍到每亩150万元甚至更高。即便是这个价位,拿地还是困难重重。

  更何况拉闸限电、物流成本等对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影响也非常大。“且不说每年用电高峰的拉闸限电,光是物流这一块,我们每年两三万吨毛料进来,再加工成产品出去,成本就很高。”

  “要升级做整机,只能把企业转移出来。”李洪福最终选择了芜湖。这里电力资源丰富,不存在拉闸限电现象;周边就有马钢、鞍钢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光是物流成本就能省不少;他落户的是一个专业的机械工业园,寻找配套、人才等都非常方便。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具备了“提升式转移”发生的各种要素————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提升”的资金与能力;同时,受到资源等要素约束,企业就地“提升”缺乏空间,具备转移的动力。

  “从企业层面来看,转移出去之后规模肯定要扩大,技术肯定得更新。”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中心主任郁鸿胜说,信息革命在过去30年里不断深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水平分工。资本、技术和人才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能实现全球性流动,这让产业转移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典型的变化就是从梯度转移到“提升式转移”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达、政策的完善,对跨国公司尤其是从事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企业来说,投资到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区别并不很大。而在以前,他们投资首选的只能是沿海发达地区。”郁鸿胜说,这种变化给广大中西部地区带来了重大机遇,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上,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

  不仅如此,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样给中西部地区带来重大机遇。“沿海地区转移出去的产业,一般是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但绝不是糟粕。”郁鸿胜说。由于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因素的约束,一些产业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扩张和升级的空间变小了,但在各种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空间。譬如化工在上海不是优势产业,但在安徽很多地方就是优势产业,这样的转移对企业来说是在更大的空间里合理配置资源。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则是培育新兴产业、调整结构、促进增长的机会。

  浙江省委研究室副主任沈建明的调研证实了郁鸿胜的判断。“我们调研的结果显示,对浙江企业来说,资源、成本挤压型的转移不是主流,典型的是创业性的跨区域投资。”沈建明说,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创业性的跨区域投资和原先的梯度转移意义显然大不一样。

  “对创业性的跨区域投资来说,原先的厂房、设备都没有用,企业肯定会选择最有市场空间、技术比较成熟的行业,技术、设备都是最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投资的质量比在浙江的投资质量还要高。”沈建明说。

  即使是梯度转移,情况也已经大不相同了。在浙江,一些起步较晚的企业,做不了当地的“龙头”,必然会出去找新地方成为“龙头”。“等沿海地区的龙头企业完成升级,不做现在的产品了,那些在外地的企业就可能成为整个行业的龙头。”沈建明说,沿海地区的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让出现有的部分市场空间,由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占领,已经成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形式。

保增长也能调结构

  “产业转移对我们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安徽省经委副主任常启斌在浙江、上海等地经委都挂过职,这一经历让他对安徽如何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与合作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对安徽这样的中部省份来说,产业转移的机遇已经带来了现实的大发展。2007年安徽省吸引省外到位资金21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960亿元;2008年上半年吸引省外到位资金15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710亿元。“省外资金已占安徽省工业投资总量的40%。”常启斌说,这一数字可见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经济的贡献。

  透过这些数字,更让常启斌高兴的是,安徽省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及新材料、医药化工、电子元器件、交通物流等,其中85%以上都与安徽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基本相符,“这说明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安徽经济增长,而且改善和提升了安徽的产业结构。”

  事实上,“提升式转移”不仅仅是信息革命的结果。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观念的变化,已经成为“提升式转移”重要的推动力。

  “我们这些年引进投资的质量大大提高了。”江苏镇江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桂祈亮说,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现在很少会转移到镇江,“我们承接产业的定位都是基于镇江的产业基础、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镇江虽然位处苏南,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苏锡常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承接产业转移是他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2007年镇江形成了机械、化工、造纸、电力、电子信息、船舶、食品、汽车八大支柱产业,2008年我们推进‘工业千百亿工程’,就是要以八大产业为基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几个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和一批百亿元级龙头企业。”镇江市经委党组成员朱利荣说。

  为了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镇江新区正在筹备成立一个新的机构项目准入论证中心。“招商部门收集到项目信息后,必须交到中心论证,看是否符合新区发展方向。”镇江新区经科局的王有平说,专家由各相关部门、外聘专家组成,主要从产业政策、环境评估、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考量。

  “这就是和以往最大的区别。”桂祈亮说,现在镇江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瞄准那些产业基地型的项目,不仅规模很大,而且能够对原有的产业进行整合提升,“一个大的项目引进之后,不仅技术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而且能够整合上下游形成配套基地。”以化工为例,镇江2007年关闭了93家小化工企业,但同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醋酸生产基地、草甘膦生产基地,一个污染严重的产业由此迈上“绿色化工”的轨道。

  大量的事实显示,“提升式转移”已经成为承接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分析这个大趋势出现的新特点,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能够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郁鸿胜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