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江苏省丰县,历史上曾是“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黄泛区。多年来,丰县通过造林治沙、改善土壤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基础建设,特别是2005年以来,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使丰县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近年来,丰县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突出富民和强县“两个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现代化进程,加速实施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形成了产业结构特色鲜明的“丰县模式”,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保持连年增长的大好局面。
今日的丰县,已成为绿树成荫、果蔬飘香、空气清新、生态优良的全国治沙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试点县、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丰县作为苏北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曾面临传统农业的粗放经营,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发展困境。近10年来,丰县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为核心,转变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向由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真正成为立县富民的产业。
为加快农业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形成,丰县按照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模式,着力构建政策推动、技术服务、信息物流、土地流转、多元投入“五个平台”,举全县之力推进果蔬、木业、畜牧和生态农业等优势产业建设。经过多年的产业培育和结构优化调整,目前,丰县已形成了粮、棉、果、蔬、林、畜等分布区域较为明显、规模较为集聚、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格局。其中,果蔬、木业、畜牧成为带动作用巨大、增收效应明显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
目前,丰县果树面积达50万亩,其中优质红富士苹果已发展到30万亩,是江苏省最大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2008年,蔬菜复种面积已达68万亩,产值达到36.43亿元,效益25.86亿元,丰县80万农民人均获益3000多元;发展林地面积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6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7.18%,位居江苏省第一;畜牧业以养鸭、养羊、养牛为主,特别是肉鸭养殖发展势头强劲,种鸭现存栏突破100万只,种鸭养殖稳居全国第一;2008年,全县牧业产值28.7亿元。
丰县的大蒜苔、种肉鸭、果品、洋葱、肉羊、木材加工和食用菌等7个特色产品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当前,丰县正加快培育果品、种肉鸭、意杨林等三个特色产业,力争使三大产业产值均超过20亿元,届时将使农业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如今,丰县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在江苏省甚至在全国拥有了多项第一:丰县是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全国果品生产十强县、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全国蒜苔种植第一县、全国洋葱种植第一县。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是丰县转变粗放经营模式的立足点。目前,全县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103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90%,自2003年丰县就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
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丰县农业结满了丰收的果实。如今,丰县已拥有获认证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52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2个;拥有省级品牌产品2个、市级6个,省著名商标2个、市知名商标3个;形成了“大沙河”红富士苹果,“旺达”牛蒡、山药等多个名牌农产品。“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四次蝉联农业部“优质水果”,享有“中华名果”称号。
目前,丰县已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蔬菜、果品销售网点,全年销售农产品120万吨,销售额达到23.5亿元。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大力发展合作制经济,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抵御市场风险,是丰县完善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90家,其中市级以上合作经济组织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6家,农民经纪人和购销大户达到3.6万人,带动农户9.3万户。合作制经济发挥了明显优势,2008年,合作社会员农户年人均纯收入比非会(社)员农户高出30%以上。
丰县还积极采取措施,使社会各项资金向农业产业倾斜。例如采用“党员干部带头、村民资金入股、各类扶助资金共用”等形式筹措资金,组建资金互助合作社,解决了农民发展增收产业中的资金难题。县财政拿出2000余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发展,同时充分整合农业开发、水利、农林、畜牧、交通、扶贫等各类项目资金向设施农业建设倾斜,对新建集中连片高效规模设施园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直接给予资金扶持。
在此基础上,丰县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途径,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成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有效解决了高效农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截至目前,已发放用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各类贷款达1.3亿元。
提升生态农业效益
现代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水平,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提升农民增收潜力的巨大引擎。
丰县下大气力培训农民的三种能力。
一是科技增收能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定期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实地指导农民科学种养。丰县已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880期,培训人数达50余万人。目前丰县有各类乡土人才10.2万人,这些乡土人才又以“农家课堂”的帮扶形式,向周围的群众传授知识和技术。
二是市场经营能力。丰县注重对农民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利用中华果都网站对1.6万多名农民进行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知识培训,增强农民闯市场的能力,仅中华果都网网上销售总额就达10亿多元。
三是专业化生产能力。全县实施了种鸭、奶牛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使2万多农民获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丰县养鸭大户谢殿峰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兴建了5万套的父母代种鸭养殖场和200万只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带动周边群众200多户参与鸭业养殖,形成了大沙河种肉鸭养殖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有40多家企业通过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的方式发展农产品基地8万多亩。
丰县还积极探索建立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网络,注册创办了中华果都网、中华鸭业网、中华洋葱网、苏北羊网等一批农业网站,建立网上销售平台。通过网上营销,每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中华果都网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百强农业网站的称号。
近年来,丰县加大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共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100余个,完成试验项目42项,示范项目28项,推广各项新技术30余项,使全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为丰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