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际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高开低走
本报驻纽约记者 张介岭

  2008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剧烈,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

  年初,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屡创历史新高,至7月底,CRB指数(美国商品调查局编制的商品期货价格指数)涨至595.98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40%。国际原油价格扶摇直上,自2月19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00美元以上后,7月份冲至每桶147美元,与年初相比,涨幅将近50%。与此同时,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继续飙升,2月底,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涨至每蒲式耳10.73美元,同比上涨126%;5月份国际大米价格创下历史高点,达到1050美元/吨;6月底,CBOT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20%和98%;LME(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格一度涨至8800美元/吨,几近历史最高纪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对世界经济影响重大,导致全球通胀压力加剧。综合来看,导致商品市场价格飙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增长迅速,刺激了商品需求的增长。同时,全球流动性过剩,跨国资金竞相炒作商品市场,拉动大宗商品价格一路走高。第二,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资本市场低迷,促使大量跨国逐利资金转投商品期货市场,对冲风险。同时,为防止经济衰退,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数次降息,美元走软刺激了原油和农产品价格上扬。第三,通胀和美元疲软推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攀。第四,过去8年至10年中,粮食需求增速高于粮食供应增速。其中,谷物和食用油供求紧张尤为明显。全球粮食库存降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第五,气候因素导致2006年和2007年许多国家粮食产量下降。其中,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导致小麦价格骤升。第六,发达国家生物燃料生产及相关政策增加了粮食需求。在2006年至2007年全球玉米消费增幅中,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所占比例高达四分之三,不仅拉高了玉米价格,还使其他粮食作物价格上升,并波及了食用油、禽类和肉类。第七,石油价格和能源价格的上升,通过交通燃料和化肥价格转嫁到农产品领域,提高了粮食商品生产成本。第八,为了提高国内粮食供应水平,降低国内粮价,粮食出口国对粮食的出口限制日益增多,这也对全球粮价造成了上行压力。

  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放缓,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衰退,商品市场资金由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紧缺,以7月份国际油价探高回落为标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急转直下,与上半年形成鲜明对比。迄今为止,与7月份峰值相比,涵盖19种商品的CRB商品指数已暴跌53%。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挫,纽约市场油价跌到每桶40美元以下;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增加小麦种植面积的影响,CBOT小麦期货价格已从3月份的每蒲式耳13美元跌至目前的不到5美元;CBOT大豆价格也从7月份的每蒲式耳16美元跌至不到8.5美元。商品市场结束了持续7年的牛市局面。

  业内人士分析,全球经济增长减速抑制了商品价格。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下跌空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缓解了发达经济体以及欧洲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负担,但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亚太区经济展望》报告,在近期内,商品价格急剧下跌可能会给亚洲国家和地区带来通货紧缩压力。同时,由于商品市场存在的失衡,预计商品价格将暂时回到较高或不稳定的中期均衡水平。商品价格的这种反复变化会加剧通货膨胀的波动,使核心通胀和总体通胀之间的正负差异加大,并使中央银行在产出波动和通胀波动之间做政策调整时更加困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