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雪岱冰峰是我家
————追记海军某部干部陈文军

  “5月雪花飘,6月穿棉袄,7月雾茫茫,9月雪没腰。”这就是东北边陲的雪岱山。1991年8月陈文军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毕业后来到雷达站,扎根雪山16年,而且把英魂永远留在了皑皑雪山。

  上山16年,陈文军14个春节是在山上过的。前年秋天,父母不远千里上山看儿子。上山的路越走越险,母亲的心越揪越紧,这么险的山路,儿子一年不知要上上下下多少回。老人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说服儿子转业回江苏。

  母亲的心思,已经写在了脸上,陈文军故作不见,兴致勃勃领着父母参观他的“家园”,看着满墙“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学雷锋标兵”等荣誉奖状,看着一本本战士成才档案,面对几十名向老人敬酒的年轻官兵,老人明白了,儿子与雪岱山已融为一体。

  “雪山是我家,建设靠大家!”陈文军用自己的执著,把全站官兵的心凝聚在这里。

  1999年8月,站里接到架设10公里通信光缆的任务。虽说只有10公里,可是在崇山峻岭中架设,困难显而易见。陈文军受领任务后,带领36名官兵,肩扛手拉将光缆一点一点拽上山。45天工期内,陈文军的衣服划出了大大小小25个口子,手套磨破了11副。

  雪岱山高,缺水,寒冷。面对艰苦环境,陈文军叫响“雪山光荣我自豪”的口号,带领官兵向自然挑战、与艰苦抗争。

  修建蓄水池,陈文军干在前。上百吨的水泥、沙子、砖头,他和官兵肩扛手提运到工地。半年后蓄水池建起来了,官兵们称之“雪岱山天池”,陈文军却瘦了20多斤。

  “雪岱冰峰是我家”,陈文军带领官兵砌花池、建草坪、垒石桌,到山下河滩捡来鹅卵石,刷上红油漆,堆砌出中国地图的轮廓,引导大家身在高山心系祖国。

  为了充实战士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夏天摘来野花举办“鲜花节”,冬天堆积冰雪举办“雪雕赛”,在枯燥寂寞的环境里创造属于雪岱山的欢乐。他组建起文艺演出小分队,和战士们自编自演自弹自唱。建军80周年之际,他们编排的三句半《雪岱山精神代代传》,走上了海军总部礼堂的大舞台。

  雪岱山距最近的城市有120多公里,交通闭塞,气候恶劣。陈文军有一条理念:当干部的只有把心操在战士身上,战士才能安心守好边防!长期的高山生活,陈文军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和胃病。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却十分关心战友的病痛。战士李川骨股头坏死,他慷慨解囊,帮李川渡过了难关。1998年春节,战士郑宝柱高烧40摄氏度,陈文军和8名党员抬着担架,冒着风雪把郑宝柱送到山下去抢救。

  学通信专业的陈文军,对雷达是一个门外汉,凭着干一行就要精一行的信念,上山不到一年,就自学了雷达专业书籍140余本,设备的每个部件都印在脑子里。

  一次,在外出差的陈文军接到站里电话,说雷达发生故障,多次维修都没排除。陈文军让值班员详细叙述故障特点和已采取过的维修方案,通过电话一步步指导维修,最终将故障排除。

  为适应使命要求,创建一流连队,陈文军详细制订了合格战士成长标准和业务训练计划,组织骨干力量,整理出12本资料,实现了雷达维修从口传手抄到信息化资料积累的飞跃,光他一个人就形成了可供查阅资料15大类共350余份。

  雪岱山官兵永远难忘:2007年9月14日,陈文军前往北京参加雷达学术会议,下山途中发生车祸当场牺牲。

  雪岱山铭记:陈文军所带的两个雷达站连年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总政评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评为海军“基层建设标兵”;荣立集体一等功、集体二等功各1次;他帮助34名战士考入军校;5人提干,13名官兵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16人被地方政府录用为公务员。文/本报通讯员 王干一 周振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