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农村-县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于都:发展特色经济 创造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廖国良 通讯员 谢 慧

  “上学买书不交费,住校还补生活费;独生子女双女户,人到六十有补助。”记者日前在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采访时,听到了一串串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变化的顺口溜。

  “一亩蔬菜两亩田,结构调整能赚钱”;“种好特色菜,一年万把块”。在于都县贡江镇东溪村无公害蔬菜基地里,种菜能手吴小华正在温棚里整理蔬菜。他从2005年开始在村里带头种植大棚蔬菜,当年实现了亩收入6000多元。今年,在县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他又投资8万多元租地搭建了大棚,种上9亩多反季节蔬菜,预计每亩收入可以突破1万元。  说起晚稻的收成,罗坳镇黄坳村农民洪国林脸上乐开了花:“如今种田不交税,还有种粮补贴,种田越来越有奔头了!”他说,虽然农资价格上涨了,但国家出台惠农政策,种地越来越合算。靠着这几年的种田收入,他家去年花10多万元盖起了一幢3层的楼房。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6亩优质杂交水稻,纯收入突破2万元,家里种的3亩多脐橙挂果了,少说也能增收1万多元。他打趣地说:“这个富,那个富,种田栽果咱也算是大户。我家一年赚的钱,不比城里上班的人少!”

  “靠天吃天,靠地吃地”、“农忙忙田,农闲忙钱”,这些昔日农民靠天吃饭的老观念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村庄里办厂,家门口上班”、“卷起裤子下田,穿上皮鞋赚钱”……在利村乡花坛村听到的“顺口溜”令人耳目一新。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扬真介绍说,如今花坛村的农民挣钱,不再局限于打工或做“田保姆”了。近几年乡里办起了玩具厂、针织厂和电子厂,农民在家门口成了上班族。据了解,地处县城城郊的花坛村,有大小企业20多家,个体工商户30家,全村有500多人成了在田里、工厂赚双份工资的“两栖农民”。

  农家顺口溜,演绎新生活。这些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就像一面面多棱镜,折射出当前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