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烟草行业如何服务“三农”
贵州:“烟水工程”架起致富金桥
本报记者 胡红军 张剑鸣

  “现在好了,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地里,一拧水龙头,水就流出来了。”12月9日,见到记者时说起变化,贵州农民顾献礼感慨颇多。

  以前,顾献礼天不亮就得去几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1天2担,1担来回最少1小时,风雨无阻,“这才仅够全家4口人日常使用。”顾献礼记忆犹新,每年到了烟苗移栽期,他家所有人都得去挑水。即便这样,烟苗还是干死不少,烟叶产量、品质都得不到保障,收入自然也就高不了。

从“靠天种植”到引水进田

  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告诉记者,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水长流,地表水贵如油,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大部分烟叶种植受到环境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限制,基本上“靠天种植”,自然灾害频繁,单产低。

  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大力支持下,从2005年开始,贵州加大了以烟水配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顾献礼所在的毕节市梨树镇平乡村成了第一批受益地区。“烟草部门投入194万元,建设了1座提灌站、3个高位蓄水池,铺设了54.59公里的田间管网。”平乡党支部书记村叶云林介绍说,“设施建成后,产权归村里,由大家共同管理维护。”

  截至目前,贵州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9.8亿元,实现可灌溉面积达285万亩;新、改建密集烤房10.5万间,可供143万亩烟叶密集烘烤。烟水配套工程大大提高了烟叶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解决了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从分散种植到规模经营

  “有了水,修了路,建了烤房,配了农机具,这才是第一步。”国家烟草专卖局纪检组长潘家华说,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加强烟区基础设施建设,走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毕节地区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和贵州省的要求,开始了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毕节市田坝桥镇螃蟹村就是其中一个。

  在烟水配套工程全面完工的基础上,2007年底,螃蟹村成立了康源烤烟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组建了育苗、植保、烘烤、分级、机耕等专业服务队,统一组织烤烟生产交售工作,为社员提供专业化有偿服务。服务队成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村民。

  村民阮开信告诉记者,“烤烟种植的规模上去了,技术提高了,效率提升了,质量也有了保证,收入随之就增加了。”阮开信十分高兴,一年下来,每亩烟田平均增收150元以上,“这还不算几千元的工钱收入。”

  除烟叶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外,按照“政府主导、烟草扶持、烟农主体、自愿参加、适度规模、市场运作”的原则,贵州省还初步探索出了家庭烟叶农场和职业烟农大户等生产组织模式。

  截至目前,贵州全省发展30亩以上专业大户5551户,面积38.4万亩,占总面积的13%;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670个,面积13万亩,占总面积的4.4%;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5个,涉及烟农1700多户,面积3.5万亩。

  在种植规模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贵州全省烟农户数由2004年的55万户减少到2008年的31.9万户,户均规模由5.06亩增加到9.33亩。

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发展

  数据显示,2008年,贵州烟农种烟户均收入比去年增加了7460元,达到16034元。“尽管如此,以户均5口人算,农民的收入并不高,单靠种烟很难让农民致富。”毕节地区烟草专卖局局长龙丽琴说。

  黔西县协和乡杨柳村烟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牟克昌告诉记者,“多种经营、多元化发展是合作社的出路。”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今年和贵阳市蔬菜办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冬季烤烟房空闲时间,种植双孢蘑菇。根据计划,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明年合作社的69间烤房可种植双孢蘑3500平方米,预计创收14万元;大棚育苗结束后,准备种植3840平方米的草菇,预计可创收11.52万元。

  现在,烟水配套工程逐步完善,贵州走上了打造山区特色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之路。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局长陈卫东表示,“未来我们将尽全力做好工作,让‘烟水工程’为烟农架起致富金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