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先锋
真理的光芒——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群体
本报记者 曹红艳 刘国顺 通讯员 严满伟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被誉为军队政治理论工作者的摇篮。一位学员曾这样讲道,“在南京政治学院,‘信念’是能看得到的。”为什么这样说?从这里每一位理论教员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一) 

  邓小平理论教学体系,一项凝聚着学院每一位理论教员心血的成果,被称为南京政治学院的“铸魂工程”。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上一时出现了“社会主义还能走多远”的疑问。南京政治学院的理论教员们编写出第一本20万字的教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在全国高校第一个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院长蒋乾麟和政委文忠民告诉记者,学院历届党委班子率领数百名政治理论教员,紧跟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体系。

  从离休教员到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们一代代传递着知识,传递着真理,更传递着信仰。

  赵学清教授关于社会主义要素分配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关注。 

毕文波教授带领的学术群体,多年来致力于当代大国军事战略思维、军事伦理的系列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王联斌教授是我军军事伦理学、中国武德文化、军队道德建设学科的首创者……

  截至2006年,学院在军队系统连续7年获人文社科类论文总量、政治学类论文总量、个人收录论文和个人论文索引量4个第一,先后有20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军队和省部级奖励。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随着党的理论在相承与发展中迈出每一步,南京政治学院理论教员接力构建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应的教学体系,依托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工作、军事新闻等多学科的支撑,建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军队政治工作学”两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连续3次蝉联全军院校党的创新理论教学观摩比赛第一名。

(二)

  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政治学院紧跟党的创新理论,理论教员们的讲课深受部队官兵的欢迎,不仅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更因为他们把这份使命融于课堂之中。

  屈明教授在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把讲稿分成了A、B、C三个版本。“A版本”面向干部和知识分子,条分缕析,理论性强;“B版本”面向企业员工,解疑释惑,振奋人心;“C版本”面向社区群众,联系实际,通俗易懂。

  2006年底,学院领导下部队调研发现,一些部队的政治教员在讲授科学发展观时,存在不完整、不准确、不深透、不鲜活的问题。

  经过精心筛选,一支由20位专家、教授组成的科学发展观讲师团正式成立。从经济特区到内陆省份,从领导机关到基层部队,讲师团走进部队、走进社区,让真理的光芒温暖了千家万户。

  今年初,军委总部在南京军区某部组织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试点。当时,南方部分地区正遭受特大雪灾。在气候恶劣、交通困难的情况下,年近六旬的顾智明教授顶风冒雪,三赴驻杭某部,辗转10多个基层连队调研,作辅导报告10余场次。官兵们感动地说,顾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军人核心价值所在。

  “‘道不远人’,哪里有需要,我的讲台就应该在哪里。”被誉为“民生教授”的蒋建新把课堂开在了社区里,乐呵呵地向一群大爷大妈讲形势、说道理,说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讲的都是老百姓听得懂的道理。

  从北疆边防哨所到东南海岛连队,从南海军港的战舰到大漠深处导弹基地……李昆明、姜延军等一批教员,创办“教授在线”论坛1年多来,先后与全军30多个基层连队的2000多人次官兵进行网上对话;南政院上海分院的理论教员们,走进电视直播间;毛林根教授开办的专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红色博客”,开通第一天就创下了1939次的点击率。

  在教员们的感召下,学院数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纷纷走向社会,走进社区,成为传播科学理论的一支新兴力量。党的十七大闭幕后,学院25名研究生学员被南京市聘为“十七大精神宣讲员”。他们和地方专家教授一道,不到1个月就作了100多场报告。

  南京市领导评价说,“党的创新理论进社区”活动,已成为和谐南京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新时期军民共建的一张城市名片。

(三)

  走进南京政治学院大门,“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今天的学员就是明天党的思想理论的传播者、实践者,如何培养新时期我军思想理论人才,始终是教员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魅力的同时,他们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引导着莘莘学子,把人生的论文写进了学生们的心头。

  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这一点上,南政院理论教员群体的师德与文德有口皆碑。

  捧读老教授姚子的新著《跨越代沟的心声》,一股热流在记者心底涌动。这位身患晚期食道癌,靠流食维持生命的81岁老人,为了引导年轻一代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用一只手在键盘上敲出了18万字的书稿。

  多年来,不少作者请全军闻名的政治工作学博士生导师裘克人教授修改稿件,他有求必应,从不推辞。有的因对原稿改动较大,作者就将他的名字一并署上,他坚决不允。他的知识、资料完全是共享的,每次参加全国、全军的学术会议带回新信息新资料,他马上交给教研室或分给研究生,让他们学习消化,拓宽思路。每次编写书稿,分给年轻教员和学员们撰写的部分,裘教授都认真审阅,花费的时间往往比自己撰写所需的时间还要长。可在署名或后记中,他又总是突出年轻同志。

  年过六旬的刘振忠教授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著名专家。他对记者说,“工作早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上海分院的讲台上,活跃着博士夫妇贺岭峰、王金丽。2002年调到分院以前,他们是珠海市教育局教研中心副主任和珠海市第一职业学校副校长。对于他们放弃珠海的优厚待遇投身军营的选择,朋友们颇为不解。他们回答说,“虽然这里的收入不及我们在珠海时的一半,但献身军营和我们的专业理想是契合的,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找到最强有力的支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