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李丹

  1995年10月,由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发起文化下乡活动,收到很好效果;1996年底,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10个部门将文化下乡进一步引向深入,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10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犹如一股春风,吹拂着农村广袤的大地,为广大农民送去了渴望已久的精神食粮。

  如今,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农民群众看书报、看戏、看电影电视、参加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和文体活动的基本文化需求。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比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增长25.9%。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近年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所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从2002年到2005年,国家发改委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07年,中央安排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有20个省区的534个项目列入试点项目;今年,中央继续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财政部还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

  财政的大力投入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7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村文化室13万余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系列重点文化工程 丰富农村文化资源

  要建设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单纯硬件设施的完善还不够,还需要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提供软件方面的支持。近年来,文化部和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工程基层服务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16.8亿元,地方累计投入13.4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69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自建、共建的基层服务点超过61.4万个。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24.6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学习需要,建立在行政村的、由农民自己管理的、免费提供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及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一般在1500册以上,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农家书屋工程自2004年开始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农家书屋近3万家、社区书屋4万多家。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64万个行政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部署今冬明春“三下乡”工作安排时指出,各地不仅要落实完成2008年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而且要利用农闲时节,集中利用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大力组织开展一系列读书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也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到2006年6月,全国各级政府共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解决了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在新的时期,广电总局又提出了村村通工作的新目标,大力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限覆盖能力,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

  除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外,广电总局还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2007年,浙江、广东、河南等8个省区的16个试点市组建了15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2100多支新型数字放映队,覆盖了157个县、2100多个乡镇、3.9万多个村。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真实反映农村生活、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电影作品不断产生,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到2008年6月底,我国共创作生产电影故事片4425部,其中农村题材影片438部,约占影片总量的10%。此外,还有农村实用科教片3707部,农村题材的电视电影故事片达104部。

农民自办文化活动 助推农村文化市场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农民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各级地方文化部门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发展。

  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何庄村,村民何富林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办起了“墨林楼”家庭博物馆,并以此为阵地创办老少书画协会。协会会员经常举办书画展、收藏展,还积极参与村里的活动,为村里及时更换街头墙报,为农民义务书写楹联等。

  在北京郊区,一些有文艺特长的农民在村里的支持下成立了业余文艺队,在农闲时或逢年过节为村民们献上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怀柔区雁栖镇乐园庄村民朱三兴喜好秧歌剧,在村支书曹叔满的支持下,朱三兴组建了三兴艺术团,两年来村里投入1万元,让艺术团有了基本的“家当”。北京市文化局还为各区县配发了流动舞台演出车,为各乡镇(街道)配发了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让村里的节目越演越有劲儿。

  从等戏下乡到自娱自乐,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变成主角,这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还形成了和谐文明的乡风乡貌。除了建设农村业余演出队,各地文化部门还积极筹建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挑选并培养农家书屋管理员等。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得到迅速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日趋繁荣。

  上左图 浙江省嘉兴市余新镇金星村村民在村文化中心观看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节目。

  上右图 安徽省太湖县刘畈乡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人员推着设备下乡为农民服务。图片摄影 曹 杰等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