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轻的老年合唱团

  “要把自己当成30岁、40岁的人来唱,要唱出少女和小伙子的声音。”

  刘玉均在老干部合唱团当了12年团长了,今年75岁的她思路清晰,说起话来干脆利落。对这些年合唱团取得的成绩,她一点儿“不满足”,“我们现在省内比赛几乎都是金奖,但是不能用自己的优点看人家的缺点,永远看别人的优点,自己才能学到东西。”刘玉均以唱功作为例子:“专业老师要求我们,不要以为是老年团,声音就憨、气息就不足,要把自己当成30岁、40岁的人来唱,要唱出少女和小伙子的声音。我们年纪是大了,但要努力往那边靠。这次在周口的比赛,我特地问指挥我们有没有进步,指挥说,‘进步大了,你看现在的声音多好听!’”

  记者亲耳听到合唱团的排练,的确像那位老师说的,声音清脆嘹亮,充满生气和活力。年轻的声音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的心,尤其是不输于年轻人的进取心。1990年就入团的老团员汪振琼告诉记者,合唱团的悦耳声音是练出来的:“老师教我们,在什么位置发声、怎么用气,认真地听讲、好好排练就能达到要求,当然这需要大家的付出。”

  说是“付出”一点也不夸张。老年人本来体力就下降,家中一般还有孙辈需要照看,能坚持排练的确不容易。刘玉均说团员们积极性都很高,除了年纪偏大的和一些身体状况不允许的,每周两次的排练很少有人请假。

  记者在排练现场遇到了今年81岁的肖玉,她也是1990年就入团的老团员,问到为什么这么喜欢来唱歌,她乐呵呵地说:“以歌会友,不脱离社会。再有就是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还能做点贡献。”

  她说的贡献,指的是合唱团参加的义务演出。合唱团成立至今,参加的演出大多都是没有报酬的,效果常常出乎意料地好。副团长李柏林忘不了2000年到固始农村的一次演出,“都是太行山的农民,老老少少的赶着马车、坐着拖拉机,走了100多里路来看表演。我们给他们唱了《丰收乐》、《乡音乡情》,还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反映特别好,我们也特别感动。”汪振琼则眉飞色舞地说起另一场表演,“演出结束了,工人们问,‘这些歌我们平时也唱,怎么没有你们唱的那么好?’我说,我们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呀,切身感受到国家的伟大、社会的进步,歌里面那种情绪、那个感情,我们当然能唱得出来!”

  合唱团从自娱自乐到成为演出团体的转变,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约在1992年,老干部活动中心应团员们的要求,组织了面对郑州市区内大专院校的大规模巡演。“那时候大家不满足于自娱自乐了,我们就想组织个演出,让大家知道有个老干部合唱团。差不多一天一所学校,所有的大专院校基本上都去了。”赵丽说。从那时开始,合唱团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各种演出邀请越来越多。团员们在一次次表演中树立了信心,肯定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是把合唱团当成事业来干的,这不是唱高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总想着怎么能为社会做点贡献。现在年纪大了,专门再去学什么不太现实,但唱唱歌还是可以的,能用这样的方式发挥作用我感到很愉快。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来呢?”汪振琼说。

  “比赛中,我们有劣势,也有优势。”这一点刘玉均特别坚持,“有的同志说咱这个名字不响亮,也叫个星光或者阳光合唱团之类的好不好?我说名字可不能乱改,老干部合唱团多好啊!你要是唱得好,人家一看不像老年人,反差大、印象深,这效果才好着呢!”说着,她自己也忍不住大声笑了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