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如果谁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将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在那个商品紧缺的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甚至是有些奢侈的梦想。
谁能想到,30年后的今天,城市的大街小巷奔驰着如此众多、各式各样的汽车,仅轿车而言,产量就从30年前的2640辆增加到了480万辆,城市里生活的人们,甚至把道路拥堵视为生活中的一大烦恼。
巨大的变化发生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这组金光闪闪的数据吧:1978年,我国彩色电视机产量仅有3800台,2007年达到8478万台;1978年,我国电冰箱产量仅有2.8万台,2007年达到4397万台;1978年,我国洗衣机产量仅有400台,2007年达到4005万台;1978年,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仅有200台,2007年达到8014万台。
“改革开放30年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成为制造业大国,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速度快 规模大 效益高
30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保持15%的年均增速,比同期工业增速高3.4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幅高5.2个百分点。1995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仅占5%,2007年这一比例升至14%。
30年前,万向集团还是一家地处偏僻乡村的农机小作坊;30年后,这家企业已掌控19家海外公司,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有着世界一流的水平,同时进入了农业、矿产、新能源、金融等10大领域,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
30年前,东莞还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县;30年后,它已成为“中国制造之城”,全球每5台电脑有1台在这里制造,每5件羊毛衫有1件在这里生产,每4双运动鞋有1双产自这里。
这些,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座城市的故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制造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相似的传奇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城市同时上演。
30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了15%的年均增速,比同期工业年均增速高3.4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幅高5.2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200多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4万亿元。
30年来,我国形成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与1978年相比,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成倍增长。粗钢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350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7045万吨,增长15.3倍;水泥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7369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8.34亿吨,增长23.9倍;化学纤维由1978年的3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042万吨,增长79.1倍。
30年来,我国制造业产量占全球位次不断前移。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球首位的达210种。其中,粗钢产量占全球钢产量的34%,电脑占比40%,移动电话产量占比47%,彩色电视机占比45%,激光视盘机产量占比60%。
30年来,我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目前制造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78%,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保持在33%左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规模在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
30年来,我国制造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万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9.8万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45倍和57倍。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企业实现利润连年大幅增长,增幅基本在30%以上,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增长期。
30年来,我国制造业占我国商品出口的主导地位,制造业产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5%。
朱宏任表示,“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的统计,1995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仅占5%,2007年这一比例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与日本并列第二,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
结构优化 品质提升
2007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1%,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成为带动我国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正在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世界制造业分工体系中,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产基地。”朱宏任表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1786.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1%。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从1999年开始,连续9年稳居各行业排名榜首,成为带动我国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7年电子通信业主要产品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彩电、激光视盘机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其他高技术制造业如生物、医药产业也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航空航天产业全面推进,由此我们可能得出结论,我国较为完整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朱宏任表示。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机械装备制造业从全面引进国外设备到大型成套设备逐步替代进口,装备制造业明显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程度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我国机械装备自给率2001年为71%,到2007年底已经超过82%,从2006年起我国机械装备工业已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朱宏任介绍说。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全部淘汰了平炉炼钢,连铸比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一些过去主要依赖进口的钢材品种,如汽车板、造船板、集装箱板、石油管等,国内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大大提高。2007年国产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6.75%,创历史最高水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2007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55%,浮法玻璃比重达87%。电力工业积极推进“上大压小”工作,用先进、高效的发电机组取代小火电机组。
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我国制造业出口品种增多,档次和质量提高也可见一斑。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已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初级产品比例则相应下降到10%以下。
朱宏任表示,“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已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朱宏任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和结构上都跃上了新台阶。我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并为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必须以自主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我国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
上左图 1983年2月27日,北京市东城区先进个体户在东单为居民义务修理电视机。
上右图 2008年10月3日,顾客在天津一个电器专卖商场内选购高清电视机。(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