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先锋
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村官”
———追记陕西省韩城市芝阳镇东英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上) 

  2006年11月27日,阴云低垂,雨雪纷飞。陕西省韩城市芝阳镇东英村的一条狭窄的小巷里,一支送葬队伍缓缓前行。哀乐声在台塬回荡,泪水、雨水模糊了一双双眼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1000多人,正在为因公殉职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送行。

  送走他的几个月后,东英村百姓自发在村口为他们的好支书郭孝义竖起了一座“清风碑”,碑上镌刻着全体村民的心声:一世功业垂青史,终生心血铸丰碑。

   当“村官”,就是要为乡亲们解决最难的事

  1956年11月,郭孝义出生在一个生活困难的农民家庭。他1976年应征入伍,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退伍回乡。1999年,他被东英村的22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东英村地处黄河西岸黄土台塬区,三面环沟,道路崎岖难行,耕地60%都是坡地,干旱缺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非常差。有民谣说:“东英村,烂摊摊。路儿窄的像扁担,吃水靠的是雨点点。有女不嫁英村塬,嫁到英村泪涟涟。”在新上任的第一次支委会上,郭孝义说,多少代人都在盼望着一条畅通的路,盼望着把泉水引上塬,我们再辛苦也要解决这两件事。

  拓宽和硬化道路需要资金,但村集体没有钱。在村干部会议上,有人认为这事太难干了。郭孝义说:“不难要咱们这些人干啥?我们先垫钱干起来。”看到没人言语,他又说:“如果干部都不愿垫钱,群众就更没有人垫了。路修不好,村民就还要过穷日子。”还是没人应声。郭孝义知道干部们在看着自己,于是他把自家最值钱的耕牛狠心拉到集镇卖了1300元钱交给了会计。事后,村民们看到郭孝义与妻子在田地里拽着牛绳犁地、耙地、种麦,紧拽的麻绳嵌进肉里,肩膀上勒出道道红印……大家被感动了,纷纷出工、出钱、出主意,原来的路面很快就拓宽到6米并铺设成了柏油路。道路竣工后,郭孝义把市里补拨的钱先还给了垫付工程款的干部,自己垫付的钱却没有再提。

  东英人祖祖辈辈吃水靠肩挑背扛,庄稼靠下雨浇灌。2003年,一直寻思着解决这一问题的郭孝义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机遇,使村水站修复列入了韩城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实施后,不仅保证了人畜饮水,还解决了2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他因此又垫付了4000多元钱。

  村民已经记不清郭孝义为水站修复费了多少神、做了多少事,只知道为了乡亲们用上水,他的老父亲数年无偿维修设备、看护水站;他的弟弟、弟媳一次又一次地在寒冬中无偿清理淤泥……

  2006年11月20日,是郭孝义出事的前一天。东英村已经3个多月没下过一场透雨,塬上几百亩苹果受到干旱的威胁。村委会决定铺设水管浇灌,但又没钱买水管,郭孝义急得团团转。11月21日凌晨4时,他揣着准备给在武汉上大学的女儿的1300元生活费,带领几名村干部去韩城购买水管。他们看好货、谈好价,叫货主晚上把货送到村里。会计郭同川至今不敢回忆那撕心裂肺的一幕:当日晚上,货主打来电话说送货车陷到了离村子10多里外的路边沟里,郭孝义立即带着他,拿着绳、锨等工具赶到出事地点,想法把货车从沟里拖出来。由于连日来劳累过度,郭孝义在回村的途中不幸从车上摔落。泣不成声的郭同川告诉记者:“他伤得那么重,心里还是想着集体的事情,拉着我的手就说了两个字‘管子'。从出事地点到芝阳镇卫生院,再到韩城市医院,一路上,他微弱的呼吸一点点地消失。他实在太累了,他是为大家伙累死的呀……”村民郭文生说:“东英村的条件如此恶劣,有路有水才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完全是郭孝义用命换来的呀!”

   当“村官”,就是要带领乡亲们致富

  郭孝义认为,东英村的穷,除了受水、路的制约,产业结构单一也是制约群众致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韩城大红袍花椒名声远扬,可东英村却由于种植规模小、花椒品质差,村民们只能端着“金碗”讨饭吃。郭孝义一上任就带领干部制定了《因地制宜,大力倡导椒果产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3年规划。花椒发展起来了,不料一场百年不遇的霜冻,把寄托着村民无限希望的花椒大面积冻死。这一打击,又逼着郭孝义他们想出新招儿,优化产业结构。在灾后第5天,他就为村民批发回高酸苹果树苗。到2006年底,东英村已经栽植花椒880亩、苹果350亩、新品柿子100亩。多样化的种植结构,有效增强了种植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为了解决“卖难”,每年的苹果销售季节,他都想方设法把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客商请进村来。村里大面积种植高酸苹果后,他又多次和韩城市的中鲁果汁厂联系,把苹果全部卖给果汁厂。

  为了改善苹果、花椒的品质,郭孝义四处请来专家讲课,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东英村5年请来专家讲了9次课,村民们科技素质的提高与收入的增加相辅相成,年人均收入由1998年前的460多元增加到2006年的2400多元。

  东英村人均不到两亩地,郭孝义明白仅靠土地不能带领大家走上富裕路,还必须发展多种经营。村民郭超多年养猪效益不好,为此一筹莫展。郭孝义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帮他按照市场需求调整饲养时间,使郭超年盈利很快达到7000多元,去年还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如今,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全村已经有了70多个养猪户,年生猪存栏过千头,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村民郭建勇对养鸡很有研究,就是没有地方盖鸡舍。郭孝义知道后,想办法给他解决了场地问题,鸡场年收入2万元以上。村民郭旺民想在村西头办个木器厂,但是没有电源。郭孝义闻讯亲自到电管站帮他交涉,察看线路,购买器材,整整忙了一个星期。木器厂开业后生意兴隆,财路大开……如今,东英村的电焊业、建筑业、木材加工业都搞得红红火火。

  东英村的水通了、路宽了、村富了,大多数村民挖掉了“穷根”,80%的人家盖起了高大宽敞的楼房,95%的人家有了彩电、音响、电冰箱,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报记者 刘晓辰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