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企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场观察
煮熟的鸡蛋成“招牌”的启示
张保振

  京郊平谷金叶培训中心的自助早餐中有一道熟鸡蛋。按说,这是一道再平常不过的家常菜了,但这道家常菜却成了一道“招牌菜”。为什么?就是因为这里煮熟的鸡蛋不仅外观有光泽,而且剥皮时不护皮,剥皮后的鸡蛋能用筷子夹起来,且有弹性、不散,咬开鸡蛋后,蛋黄必在中间,并呈溏心状,给人一种软嫩适口、清香逼人的感觉。因此,来这里的客人都要品尝一下。

  这说明,再平常、再普通的东西也能成为“名品”、“名牌”。关键是要有过硬的标准。据介绍,这个培训中心餐饮部关于煮鸡蛋的标准就有5大项101条。譬如,鸡蛋的来源必须是在山区散养的柴鸡蛋;后厨选用的鸡蛋要均匀一致,重量差控制在4克以内;鸡蛋必须是新鲜的,原则上不能超过3天;煮鸡蛋时注入的凉水比例为8个鸡蛋4斤水;鸡蛋下锅后要用勺不停地顺一个方向搅动,以保证蛋黄凝固在蛋清中间;水开后用小火煮5分钟,停火后再用余热煮1分钟;煮鸡蛋超过6分钟为不合格产品等,可谓细而又细,甚至近乎繁琐。但正是这种繁琐,使“平常”变成了“非常”,煮熟的鸡蛋成“招牌”受欢迎也自在情理之中。

  在生活中常常见到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企业开发新产品,刚开始品质尚好,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欢迎,甚至风靡一时,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反潮”、“变味”。这中间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缺乏标准,或标准太粗,弹性太大,以至形同虚设。

  《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论述。但实际生活中何为精、何为细,用文字描述的多,用数字说明的少,以至“大概”、“少许”大行其道,“×克”、“×分”少见踪影。说到底,这是靠经验,不是靠科学。科学要用数据说话。经验更多的是靠感觉,而感觉是代替不了科学的。这就启示我们,创名牌、保品牌,发展品牌,一定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用科学的态度办事,按标准的要求规范,不可企求“一鸣惊人”、“一呼百应”,甚至想“一牌得道,百牌升天”。

  定标准重要的是原料。没有好原料,难成上等品。毕竟,朽木不可雕,良玉才成器。有的企业为什么产品会“变味”,不是出在工艺上,而是出在原料上。原料是基础,所以必须要建立牢固的原料基地,从而使数量有保障、质量有保证。这就如同上述那个培训中心那样,专门有一山场散养柴鸡,连鸡饮用的水都要来自无污染的地下,饲料则以山草野虫为主,辅以老玉米高粱,并定期检疫。正是这种牢固的原料基地,才是成就煮熟的鸡蛋成“招牌”的重要原因。

  定标准至要的是工艺。没有好工艺,难成优等品。产品都是做出来的,要使产品能做到清风洗俗耳、造化回阳春,必须几经转换,精雕细刻,而后才能器成。为什么有的企业原料是好的,产品却出不了“新”,总让人有一种“老面孔”之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艺不精、不细,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差不多”,不求“品上品”,从而失去竞争力。对工艺,必须要苛求。不苛求,难精益。这就还如上述那个培训中心,把本来是煮鸡蛋的平常活儿变成了不平常工艺:煮鸡蛋前如何选料、煮鸡蛋时如何把握火候、如何操作,都一一量化,甚至还有保证措施,为保证在煮鸡蛋时蛋壳不破裂,要在水里加上一点盐等等。

  定标准必要的是考核。人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自觉性是养成的,养成是需要条件的。条件很多,但有一条是必要的,即考核。考核是“风向仪”,能把人引导到企业所需的轨道上来。没有考核,只有号召,很可能使号召流于形式,工作陷入平庸。要考核,就要敢动真格:按标准行事,不讲情面,不打折扣。这个培训中心为保证鸡蛋的新鲜度,凡入库的鸡蛋都必须是当天新生产的鸡蛋,且有库管员、厨师长、山场负责人三人签字、登记建卡,出库领用时由冷拼间组长领用,并严格核查鸡蛋的生产日期、入库日期、批次,如违反程序,在质量考评中扣分,并取消当月部门评优资格。如此,才最终保证并成就了煮熟的鸡蛋成“招牌”。 (作者系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