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先锋
燃尽自己 温暖世界
———追记杰出的煤化工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于遵宏

  “一定要开发中国自己的煤气化技术!”

  20多年前,在石油化工蓬勃发展之际,煤化工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于遵宏就敏锐地看到了煤气化技术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对煤资源十分丰富的中国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核心技术,是发展煤基液体燃料合成、先进的IGCC发电、多联产系统、制氢、燃料电池、直接还原炼铁等过程工业的基础。它不仅能使煤得到彻底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还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型煤气化技术却一直被外国所垄断。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引进的外国煤气化装置,仅专利实施许可费就高达3亿多美元。由于缺少自己的煤气化技术及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我国在与外国谈判引进技术时,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一定要开发中国自己的煤气化技术!”20年前,年过半百的于遵宏教授立下了宏愿。20年后的今天,他带领的团队终于跨入了这一领域的世界前沿。 

  华东理工大学的很多老师同学都知道,于遵宏一年只休息一天————大年初一。从初二起,他就恢复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的工作节奏。

  于遵宏教授的高足、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王辅臣教授至今还记得:

  1994年夏天,于教授带他去北京出差。为节约经费,他们住在一家旅馆的地下室里。房间闷热潮湿,于教授为准备给中石化的汇报材料,整整闷头写了一天,午饭和晚饭就是从附近市场买来的大饼和黄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遵宏每天超负荷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因此患上了高血压。但为了完成气化技术中试,他把医生的忠告置于脑后。

  2000年夏天,于遵宏在鲁南化肥厂做喷嘴的中试装置。4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年轻工人都受不了,年过花甲的他每天只睡2小时,守在装置旁测数据;中试装置开车了,他怀揣降压片,天天到现场;开氧气切断阀的工人不敢开,他就站在工人身边指导;工人们对他创新设计的多喷嘴不十分了解,他就一次又一次和大家耐心交流。

  2003年,于遵宏的高血压威胁到了脑血管。3月13日早晨,夫人把车都叫到了楼下,希望他去医院查查。他仍然坚持工作全天,当晚就突发脑溢血,错过了最宝贵的治疗时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身体刚恢复不久,他就又像以前一样拼命地工作。

  2004年中秋节前后,多喷嘴试验到了关键时刻,气化炉一对喷嘴出现了偏差。为连夜把喷嘴调试好,满头白发的于遵宏双膝跪地,把头贴在冰凉的钢板上,仔细查看喷嘴的效果。一个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教授,为了打破外国垄断,让国家有自主创新的煤化工技术辛劳如此,给在场的工人们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2005年夏天,国家“863”项目“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开车之际,于遵宏来到兖矿集团的产业化装置现场,爬上几十米高的框架,亲自开车。看他那精力充沛的样子,谁能想到他每天要吃近60粒药丸呢?

  2005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煤气化装置在兖矿集团一次投料成功,打破了跨国公司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几代煤化工人的夙愿终得实现,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大型煤气化技术!

  3年的运转实践表明,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各项工艺指标,全面超过引进的国外技术,除了为兖矿集团一次性节省专利费用6000万元外,还为其他企业节省专利费和创造利润累计达10多亿元。这一技术共获得了30多项专利,并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成功完成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中试后,于遵宏团队又与兖矿集团鲁南化肥厂等单位,合作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粉煤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第一次完成了粉煤加压气化的中试。

  与水煤浆气化技术相比,粉煤加压气化让劣质煤也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合成气有效成分高,填补了国内空白,甚至超越了国外知名企业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今年5月,该项技术合计为企业节省专利费5亿元,已推广到神华宁煤60万吨/年甲醇项目、山东久泰180万吨/年甲醇项目、“863”计划的兖矿榆林百万吨/年煤制油等13家企业的项目中,运转和在建的气化炉31台,日处理煤炭大约3万吨。根据于遵宏的计算,“十一五”末期我国年气化用煤大约1亿吨,如果所有煤矿企业都采用他们的技术,光专利实施许可费就可以节省20亿美元。

  于遵宏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遵宏领导下的洁净煤所投入大量资金提高科研水平。该所“九五”攻关项目总经费共450万元,为了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多普勒动态粒子分析仪就花了300多万元。“十五”期间,为了建成一流的粉煤输送实验装置、气化炉热模试验装置,他们投入了600多万元。10多年来,于遵宏将个人所得的100多万元科研奖金都花在了实验室建设上。但他自己的一个收音机用了10多年,坏了还舍不得扔,花9块钱修好了接着用。

  研究生曾清华从去年年底开始做二氧化碳减排课题,于遵宏亲自指导督促他抓紧工作。6月21日,于遵宏卧床不起已两个多月,连说话都很困难,却让学生们到医院汇报最新实验结果。听完汇报后,于教授激动得流了泪,要求他们一定要把课题继续做下去。

  王辅臣谈起于遵宏唏嘘不止:“6月22日,先生去世前3天还打电话给我,关心兖矿一位在职博士的开题报告,连将来的论文包括几部分都想到了。”

  于遵宏教授就像他研究了一辈子的煤那样,燃尽了自己,温暖了世界。本报记者 李治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