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典中国·辉煌三十年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与时俱进指引国防和军队建设迈上科学发展轨道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从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到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改革开放30年,我党军事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指引着人民军队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国防实力和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走精兵之路

  走进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由邓小平题写的“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而奋斗”这26个大字格外醒目。

  “邓小平20多年前的题词,是对中国军队建设目标的总要求。”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季明说,它表明,继全党工作中心实行转移之后,这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开始了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这一目标的确定,以及围绕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构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

  “观水视其澜”。上世纪80年代,世界还笼罩着冷战的阴霾,邓小平就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并敏锐地洞察到: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

  基于这一判断,党中央、中央军委开始酝酿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并着手军队的精简整编。

  1985年5月,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实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和贯彻中国政府减少军队员额100万的战略决策,研究制定落实这一决策的措施和步骤。

  “这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人民军队建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袁德金说,中央军委适时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决策,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应急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从而较早主动地走出了冷战的阴影,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这一重大决策的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现。

  以“消肿”为突破口,人民解放军开始大刀阔斧地裁减员额,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由此稳步推进———

  1980年至1981年,裁并了各级机关部分重叠机构,撤消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

  1982年至1983年,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降格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军的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1985年,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

  3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总员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11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

  “在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国际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员滕建群说,与几次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海军舰载机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集团军的组建,陆军部队合成化程度明显提高,技术兵种比例超过了步兵。

  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解放军向着“精兵、合成、高效”方向大步迈进。 

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世界上没有两场完全相同的战争,军事领域尤其需要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为转折点,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否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能否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

  1990年12月,江泽民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军队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的提出,为我军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1993年初,根据我国安全环境和军事斗争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了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也明确了我军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

  针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加紧争夺质量优势的新趋势,人民解放军把加强质量建设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军队建设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1997年,中央军委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确定争取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处处体现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是军队建设的动力;改革,是军队建设的希望。”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在这一时期,我军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1996年12月,中央军委发出号召,要求在全军官兵中迅速掀起并形成一个广泛、深入、持久地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技术知识的热潮。

  1997年9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上个世纪80年代裁军百万的基础上,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1998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正式组建,实现了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

  同年,三军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后勤保障社会化逐步推开。

  兵役制度改革、军官服役制度改革、军队住房制度改革、军人保险制度改革、军队院校体制改革、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等陆续出台……我军朝着建立科学的领导、指挥、管理、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军队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10月13日,全军科技练兵成果演示在华北、东北四地同时展开。这是1964年“大比武”以来,我军演练层次最高、运用技术最新、涉及范围最广的联合演兵行动。

  一支支精锐之师展示他们在科技练兵中所驾驭和创造的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地上浓烟滚滚,高空战机盘旋,冲击与反冲击,空降与反空降,干扰与反干扰,高技术条件下的立体演兵高潮迭起,也标志着国防和军队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应当肩负起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2004年底,胡锦涛站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高度,将我军历史使命科学概括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这就是: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人民解放军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筹主要战略方向与其他战略方向建设;

  确立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注重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

  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官兵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这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治军方略,为我军建设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胡文龙说。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裁减军队员额20万,规模基本适度。我军官兵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批涌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要求,正在转化为三军将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动力。

  强军务必兴训,兴训才能强军。2006年6月24日至27日,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大幕由此拉开———

  红土高原、塞北大漠,一体化演兵的中军帐里进行着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预实践”;万里长空、茫茫海疆,新型战鹰和舰艇编队探索着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体系对抗”;基地化训练、模拟化训练、网络化训练如火如荼;对抗性、检验性、研究性演习紧锣密鼓。

  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相同步,2007年,全军各部队共举办信息化讲座和高新技术知识培训班近万场次。一年中,全军部队普遍进行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拉动、演练……

  我军的军事训练进一步走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轨道,在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到军事训练信息化含量大大提高,从编制构成的精干高效到武器装备综合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从人才培养渠道的全方位拓展到后勤保障方式的市场化推进……人民解放军不断推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样一组数字———

  投入兵力14.6万人,出动各型飞机4702架次、车辆55.3万台次,巡诊、救治伤员136万余人,转移受灾群众140.8万余人……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任美驻华武官的北约军委会副主席艾江山中将认为,这次救灾反映出解放军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经历了30年改革发展的人民军队,正以新的姿态和风采,履行新使命,实现新跨越。 文/人民日报记者 郭 嘉 新华社记者 李宣良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