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丝路花雨》的剧照。
根据文化部的安排部署,甘肃省歌舞剧院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赴京参加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该剧于8月3日至7日亮相北京天桥剧场。这是甘肃人民经历了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开始重建家园时向北京奥运会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中华民族在百年梦圆之际送给奥运、送给世界的一份大礼。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自身也因此而成为中国舞蹈史真正意义上的里程碑,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丝路花雨》诞生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甘肃,凝聚着几代甘肃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不仅是甘肃文艺工作者的骄傲,同样也是甘肃人民的骄傲。多年来,《丝路花雨》在全国和世界各地成功演出,向世人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为甘肃赢得了荣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剧中人物神笔张、英娘等已化身为敦煌文化的代表。
《丝路花雨》的确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因为它为祖国争得了太多的荣誉。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丝路花雨》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500场的闪光里程。它以源于敦煌的博大内涵和独有的艺术品位,不断向世界传递着柔和的温暖与成功。
29年时光弹指间已悄然流逝。《丝路花雨》今天所面对的观众更加年轻,更加见多识广,也更富有理想和追求。今天的时代也更加高信息化、高节奏、高效率化。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感受到一种迫在眉睫的挑战。他们意识到:以往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和经久不变的舞美服装、灯光、音乐设计等显然已不能再让人们安坐在剧场之内了。要想让《丝路花雨》这颗明珠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就必须像当年的前辈们一样,在艺术的天地里勇于开拓,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新的历史。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以更为宽广的创作心态,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了全新解析和再创。
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剧本结构保持了原有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英娘与神笔张等人的悲欢离合依然扣人心弦,但强化了剧情的内在节奏,使之更加紧凑凝练,情感色彩的变化更加丰富充实。
全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将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手法与凝重庄严的敦煌特色、历史特色融合在一起,将高科技手段与舞台设计、灯光设计融合在一起,剧情发展所需要的特殊氛围如莫高窟内、月牙泉边、大漠烽火被营造得更加真实可信。
舞蹈设计是一部舞剧成功的重要因子,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在突出敦煌舞方面大胆创新,融入更多的现代舞元素,主要人物的舞段更加个性化,每一个舞段的出现都是一次美的体验与享受。
29年前的《丝路花雨》在音乐方面完全以民乐为主,修排后则以交响乐为主,管弦乐、色彩民乐和电声的相融互汇,极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全剧的音乐和舞蹈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更符合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展现出《丝路花雨》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