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落差极大,老鹰山堰塞湖一度成为地震灾区亟待排除的“险中之险”,与唐家山堰塞湖一样,引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关注。危急关头,被誉为“铁岩雄师”的第二炮兵工程部队闻令而动。
(一)
老鹰山堰塞湖处于高海拔位置,一旦溃坝,不仅危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还会对多处重要企业、煤矿、磷矿和设施造成威胁。
6月2日,老工兵出身的二炮副参谋长王治民带领20多名军地专家登上老鹰山,经历3次大塌方,全面摸清了灾害情况。
正在灾区指挥二炮部队抗震救灾的靖志远司令员高度重视老鹰山排险,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排险方案;彭小枫政委要求靠前指挥,科学施工,确保排险作业万无一失。随即,第二炮兵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空运开始了!
于际训副司令员带领施工人员开辟停机坪,现场组织指挥。6月4日13时,排险现场总指挥王治民副参谋长率部登上第一架直升机,430名勇士、2万发雷管、6吨炸药、14吨油料和200余台件机工具空降距老鹰山堰坝3.5公里的临时营地。
从临时营地到堰坝没有路。大型工程机械上不去,排险工程只能靠双手完成!
从营地徒步上坝,空手要走1小时!至6月8日,直升机累计起降106架次运来的85吨物资,以及在当地紧急筹措的300多吨工具器材,全部被官兵们用肩膀一件一件地扛上了坝顶。
(二)
6月4日17时30分,王治民副参谋长一声令下,老鹰山堰塞湖排险战役打响了!
早已习惯了机械化作业的导弹工程兵,展开一场“肉搏战”:
“钻孔小分队”人手一台凿岩机,在大块岩石上连续打眼;
“爆破小分队”腰缠引爆线,往一个个炮眼内填充炸药雷管;
“搬运小分队”靠肩扛手抬,把发电机、油料、炸药等器材及时运送到位;
最艰难的要数“清碴小分队”。200多名官兵靠150根抬杠、500公斤铁丝和200副箩筐清理碎渣。在尖利的乱石堆中,王治民将军和士兵一样肩挑手抬,工程团团长郭中定干起活来像“拼命三郎”。
泄洪渠越挖越深。由于连续放炮,两侧山体不时有石块飞落坝上,险情越来越大。二连连长苗振华大喊一声:“新兵靠后,党员班长跟我上!”顶着飞石冲了上去。6月8日端午节这一天,苗连长带领战士从泄洪渠中总共挑出碎石800立方米。
烈日下,风雨中,英勇无畏的官兵们7天7夜,从泄洪渠中挑出石块13940多立方米……
(三)
专家称,老鹰山堰塞湖有6险:余震、滑坡、溃坝、放炮、洪水、坝中坝。
7天7夜,官兵们遇到较大余震13次、大小滑坡21次、哑炮97个、排除险石1.1万立方米。次次能够化险为夷,靠的是什么?
“一靠严密组织,二靠高技术设备。”彭小枫政委反复强调。
排险之初,二炮前指坚持“风险评估在前、排险防范在先”的原则,详细制定了“防险、避险、排险”安全方案,把责任落实到人。
为保证军令畅通,通信保障分队采用背负式卫星、亚星手持机、海事手持机等6种通信手段,在堰坝上架起“千里眼”“顺风耳”;气象分队定时传送气象资料,确保“遇险先知”!
靖志远司令员专门指示工程设计所,派出地质专家、道桥专家、爆破专家和地质监测“机器人”,日夜守候在堰坝上。“机器人”的多棱镜眼睛,一刻不停地上下左右360度旋转,电脑屏幕上,地质变化趋势一目了然。
6月9日,挖渠战斗已经接近尾声,突然发生一次较强余震。“机器人”发现一侧山体半小时之内动了9厘米,地质博士肖丛苗大喊一声:“撤!”不到10分钟,山体轰然倒塌!战士们说,高技术设备就是防危避险的“安全员”。
(四)
二级士官罗正学的家在四川广元,3间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早些解除重灾区之危,再回家看父母!”带着这种朴素情感,罗正学每天填药、点火,点火、填药,时刻不停地冒着余震飞石重复两个危险动作。
团长郭中定说,“没有平时的经验积累,就没有今天的处乱不惊!”
持续降雨,危情加剧。“与险情抢时间,与湖水争速度”,官兵们越战越勇,施展出“绝活”,逼出了“高招”。
一块高两米、重达150吨以上的巨石直立在泄洪槽内。爆破巨石需要在中间部位打孔填药,班长谢勇健提起凿岩机爬了上去,几名战士用双手托举着他的双脚,在巨石上拦腰打出12个炮眼。随着巨响,巨石化为碎块……
7天时间,33部手风钻昼夜作业,钻眼5601孔,爆破2000多次,回填钢筋笼68个,埋设槽钢5.1吨,消耗铁丝网5040平方米……老鹰山上一条上宽20米、下宽12米、深5米、长160米的泄流明渠终于形成!
6月10日16时,老鹰山堰塞湖险情宣告排除!专家预计20天完成的任务7天完成。由中科院、四川省水利厅等10个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堰塞湖排险情况进行了联合验收之后,称赞二炮工程部队创造了了不起的业绩!本报记者 李争平 通讯员 王永孝 陈寿富 陆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