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组织创新带动技术创新,进而推动应用创新。近年来,北京市软件产业始终坚持联合创新的发展战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北京的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52亿元,同比增长28%,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软件收入过千亿元的城市。
从2005年的780亿元,到2006年的972亿元,再到2007年的1252亿元,北京软件业高速发展。成绩的背后,除了北京拥有的地域及人才优势外,其关键是遵循并把握住了两个规律:“一是遵循市场规律,就是要依靠市场机制,通过完善产业链带动软件发展;二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就是用创新的思路来发展,不再简单走‘模仿替代’的路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马林这样解释。
走联合发展之路
就在3年前,“小企业扎堆竞争”仍是北京软件产业状况的真实写照。“几乎所有的软件企业都是从一两个信息化项目起步;几乎所有面向行业的软件公司都坐过从高额利润到微利保本的滑梯;几乎所有的行业信息化市场都有扎堆竞争者。”回忆当时状况时,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主任胡青华用了3个“几乎所有”。
软件企业体量过小,整合资源能力不足。为此,北京明确提出了利用联盟机制集成创新发展软件的思路。实践证明这种“联盟牵引,强强联合,以大带小”的发展模式为北京的软件产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2005年4月成立的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已经成为北京软件产业集成创新的“名片”。在长风联盟带动下,2006年联盟骨干企业依托联盟技术标准和技术协作新增业务收入7.6亿元;2007年其收入增长达25.4亿元,是上年增长额的3倍多。不仅如此,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战略、标准的产品配套关系、市场化的商务合作关系以及实体化的联盟组织形式,长风联盟主张的技术架构、技术标准、电子政务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已经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帮助联盟成员企业增加了近1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成为了我国软件企业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产业联盟有助于促进不同类型的软件企业形成专注化的核心能力,企业之间建立产业链和技术链,变同质化竞争关系为‘竞合’关系。”胡青华如是说。
不仅长风联盟,在北京市科委组织下,闪联产业联盟、下一代互联网联盟、中关村软件出口联盟、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等一批产业联盟相继建立。企业联盟在整合了产业链的同时,促进了北京软件产业的结构优化,成为推动北京软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认为,必须强调市场作用,以企业为中心配置资源,抓住关键环节,逐步优化产业结构,这样才能推动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抓住承接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的有力机遇,北京市通过支持信息化工程示范项目,实现产业从服务驱动转型为项目驱动,有力带动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和研发,并推动结构调整。
2006年,在遵循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北京市开始实施“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及服务体系构造”重大项目,选择一批本土重点行业信息化的龙头软件企业,给予了资金支持。
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一批行业内软件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转型,从简单的系统集成走向了行业高端咨询,部分企业改变了其经营模式,即不再是传统的“确认需求—方案设计—软件定制—服务维护”,而是“业务咨询—产品适用—客户化改造”,使得产品的交付时间缩短,产品质量提高,专业化分工明确,实现了高端发展。
通过知识库的建立与应用,提升了这些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销售收入发生了明显的结构变化,高端咨询服务收入平均由原来的10%至15%,增加到35%。也使得这些龙头企业逐步成为行业信息化的引领型软件企业,如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着重在保险行业,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着重在银行和战略物资行业,华迪计算机集团着重在烟草专卖行业,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共卫生行业,华深慧正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药监行业。
目前,北京软件产业已在中文信息处理、基础软件、行业信息化知识库、软件外包平台、大规模网络服务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2006年已形成30类、约150亿元产值的主导产品群,2007年206家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
与此同时,北京软件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用友ERP软件、金山网络游戏、汉王的手写识别系统、方正的中文排版系统、瑞星杀毒软件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进入海外市场,产品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这只是开始,按照《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7%,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业主导型经济。“信息产业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马林说,北京迈向“中国软件之都”的步伐正逐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