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日,大连软交会的“中国软件自主创新”论坛上,两个不同领域的权威人物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一个是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戴玉林,总结发展了10年的大连软件业,他认为其发展战略正是坚持软件产业国际化与自主创新并举的发展战略,在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软件产业自主创新方面形成了大连的特色,通过产业国际化为自主创新实现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积累。
而另一个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他表示,中国需要软件外包,更要自主软件产业体系。说得具体点,那就是中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发展离岸外包,但也要将目光聚焦在基础软件领域。
我们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我们也有着多年海外市场的开拓经验和实力。显然,中国软件外包的未来道路已经十分明晰,那就是坚持软件外包和自主创新并举。
1998年大年初三,亿达集团董事长孙荫环与东软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一同在当时的大连由家村组建一个软件开发基地,然而,没有经验,没有可借鉴模式、缺少启动资金,这一切都令这个项目看起来困难重重。
10年后,当初的软件开发基地已经成了现在闻名遐迩的大连软件园。10年后,在大连开发一个软件园也从烫手山芋变成了香饽饽。2008年6月17日,东软集团大连新软件园(河口园区)正式开园,这座可以容纳10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大型基地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东软进一步扩大国际离岸外包业务,建立全球软件与服务交付中心的战略得到落实。6月19日,“大连天地·软件园”在大连软交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园区规划全景,这项总投资达15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17年全部竣工的园区将是国内及亚太地区首创的,集IT产业和软件产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和学习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大连软件产业可以看作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主管软件的戴玉林自豪地拿数据说话,“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大连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从2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15亿元人民币,总量整整增长了100倍。软件出口从不到1000万美元,增长到7.2亿美元,10年间产业规模的增长率为69.5%。”与此同时,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表示大连可能要丢掉低端市场,专注中高端市场,因为现在有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政策、企业投资政策等问题上给了优惠,会吸引一些低端的资源,而大连软件通过10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和规模化,正在向中高端外包市场拓展。
虽然各大城市之间在软件与外包服务方面有着激烈的竞争,但夏德仁强调,最主要的竞争,还不是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我们应该统一对外,全球外包市场共3000亿—4000亿美元,中国只占80亿—100亿美元,潜力巨大。”
6月17日,刘积仁宣布了东软的三大新目标,其中两个和软件外包有关。一是成为世界领先的嵌入式软件与产品工程解决方案提供者;二是在日本离岸外包业务方面,成为拥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最受客户信赖的供应商。后一个是东软一直以来梦寐以求并不断践行的目标,而前一个则具体清晰地定位了自己的优势和突破口。
无独有偶,在软交会上,嵌入式软件成为被频频提及的名词。在软交会近3万平方米的展区里,嵌入式软件产品成为各家企业竞相打出的招牌产品。而另一份在软交会上出炉的《2008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则显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收入达到583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1%,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全球排名第四。软件产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从产品结构看,嵌入式软件已经成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深圳为例,正是嵌入式软件引领深圳500多家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企业走上了以软件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道路,深圳本土企业占软件企业总数的91%,却创造了软件产业97%的营业收入和99%的利润。深圳的经验表明,在中国软件自主创新的艰难征程中,嵌入式软件产品成为目前最现实的突破口,应用了嵌入式软件的智能手机、数字家庭、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智能化产品也为国产嵌入式系统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创造了契机。
嵌入式软件成为中国软件发展的突破口绝不是偶然。正是中国制造业拉动了嵌入式软件————嵌入在硬件中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软件的飞速发展。《2008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的嵌入式软件产业规模将达到3340亿元,占软件产业的收入比重将达到27%。从2006年第五届“中国软件收入规模前100家企业”排序来看,前10家企业中以嵌入式软件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占了6家。
嵌入式软件的大规模应用使人们摆脱了以往对软件必须依附于计算机的认识,正是它的大规模应用带来了智能手机、数字家庭、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也带来了本次软交会的主题:软件,引领数字融合。嵌入式系统产品正在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并在整个软件产业的比重日趋提高。2007年,国内嵌入式软件市场达到1215亿元,占到了整个软件产业规模的21%,市场规模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