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废墟上托起生命的希望
———国家安全生产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赴四川一线抗灾纪实
本报记者 刘 佳

  35岁的李进在四川地震灾区忙碌了16个日夜。李进是广能集团救护大队龙滩煤电公司救护队队长。在那16天中,李进的思维和行为动作专注而单一。最习惯的动作就是向前,纵然是身边不时滑落的巨石;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平时1小时的路程竟然要走上9个多小时。虽然这9小时的时间使得他和他的队友成为第一支到达受灾严重的清平磷矿矿部的救援队伍,也为清平磷矿被困人员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但他还是不满足。

  因为李进深知,作为专业的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中的一员,当灾难降临之际自己的职责就是与时间赛跑,救人,救人,救人!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15时许,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君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总局先后紧急调集44支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共1057人赶赴灾区,投入一线。

  大抢险战役打响!

踏出万人的生命通道

  5月14日晚,国家矿山救援平顶山基地救援队携带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液压剪切器等设备,抵达四川省德阳市。按照当地救援指挥部的命令,他们奔赴灾情严重的绵竹市汉旺镇。

  “离汉旺镇30多公里处有个清平磷矿,目前通信、供水、供电全部中断,3000多名矿工生死不明。”当地救援指挥部介绍情况。

  “最危险的地方,让我们去!”平煤救援队队长杨丛主动请战。

  次日凌晨,9名队员每人背着10多公斤重的急救药品和器械出发了。刚刚走了两三公里,向导就找不到路了。到处是滑下的山体,原来通向清平磷矿的公路基本被掩埋了,每隔几分钟就发生一次余震,粉尘滚滚,能见度极差,随时都有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掩埋的危险。

  生死关头,队员们没有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再难走的路也要想方设法走过去,一定要到清平磷矿区解救被困人员的生命,早一分钟赶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为了确保安全,队员们相隔近百米的距离,手脚并用地在半山腰一步步向前爬。就这样,9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抵达与外界中断联系3天多的清平磷矿。此时,李进和他所在的广能集团救护大队与芙蓉救护大队共22位救援队员,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一天的抢救工作,并开始带着部分伤员和百姓转移。

  顾不上休息,平煤救援队队员们迅速投入抢救重伤员。5月16日凌晨5点,9名队员又带着1000多名矿工、大批的家属,以及附近的村民踏上转移之路。

  短短10多个小时,队员们来时走过的“路”已经找不到了,余震把这里变成了“孤岛”,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每到危险地段,队员们就背起老人,抱着孩子;遇到余震,就用自己的身体护住群众。

  中午12点,1000多名矿工和万名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是救援队员为万人踏出了一条“生命通道”!

“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5月13日,宜宾市矿山救护队在天池煤矿矿区救援时发现一栋楼里有幸存者。该楼3个楼层所有预制板都震落坍塌,救援工作难度很大。救护队员先搬去压在幸存者身上的砖块等杂物后,用液压剪剪断钢筋,用砖支撑预制板,再用双手扒开一个几十厘米大的洞。所有队员的双手都被砖块磨破,鲜血直流,但顾不得包扎一下,依然埋头苦干。

  刨出来一只脚后才发现被埋的是母子俩,母亲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但还是用双手和头部护着自己的孩子,按照原定方案继续挖掘,孩子将有生命危险。队长张明果断决定,从另一个方向组织施救。队员惠庆弟、杨建刚在施救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要坚强,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叫作“幺儿”,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经过5个多小时的营救,5岁的孩子成功获救。

  每一次救援,都是惊心动魄的经历;每一次抢险,都是舍生忘死的较量。

  5月14日,芙蓉集团救援队和中石化普光应急中心救援队在一火锅城的废墟里发现了21岁的李东海。当时,他被两块楼板死死地夹在中间,头部还被一块木板压住。

  由于余震不断,救援过程中多次遇到紧急情况,破坏严重的房屋随时可能倒塌,无奈之下,医生3次建议现场截肢以便营救。但是,救援队员没有放弃,各种救援装备都派不上用场,他们仍然徒手进行救援。废墟中的钉子、钢筋、碎玻璃将队员的手和胳膊划的全是伤口,李自彬的脚被铁钉扎穿了,也来不及包扎。28个小时过去了,在5次修订救援方案后,被埋的小伙子终于被营救出来,双腿也保住了。

  李东海获救后,很多救援队员刚坐下来便已睡着,他们实在太累了!

  李东海感激地对救援队员说,“谢谢叔叔们,我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在灾区的10余个日日夜夜,救援队员们听到过数不清的感激话语,看到过数不尽的热泪流淌。

  被受灾群众称为“救星”的他们,却不是自己亲人的“救星”:吴建超的家在彭州灾区,岳父母家的房子塌了,岳母受伤,他没有向组织提及;刘耀南没有想到出发当天与父亲的匆匆道别,却成了永诀,6天之后,老人没能看上自己的儿子一眼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侯拥军的妹妹一家在地震中死亡,在失去亲人和手脚多处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强忍悲痛坚持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罗宗铸在地震中受伤的妻子入院治疗期间,他没时间去医院看望妻子,全程坚持抢险救灾,并在地震当天冒着楼房随时垮塌的危险,成功从3楼背下7名小学生……

  秉持着执著的信念,救援队员们坚守一线,挥洒血泪,与天灾角力。

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在国家安监总局派出的44支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中,有一支队伍格外令人瞩目———来自国家矿山救援开滦基地的唐山抢险队。

  队长王汝柱就是唐山人,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我们有救灾经验,年轻力壮,派我们去最危险的地方吧!”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等最危险的地方。从5月22日开始,这支28人的抢险队重点承担东汽工厂重要设备、物资和技术资料的抢救和转移工作。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他们从震后危房中转移重要设备、物资近20吨,价值近千万元,同时还转移出大量的技术资料,为该厂震后恢复重建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抗震救灾一线,救人是第一位的。但救援工作远不止这些。在汉旺镇,芙蓉集团救护队冒着大雨和余震,多次变换安装地点并反复调试,建立了汉旺镇震后第一个能与外界联系的视频通讯系统;在什邡蓥华镇云峰化工厂,重庆净化总厂消防员周渝和同事们徒步进入泄漏区,冒着生命危险,将泄漏的氨气罐堵上;在东方汽轮机厂,汾西矿业救护大队的队员们共抢救出进口电子芯片等价值上亿元的国有资产……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出现在哪里。”这是救援队员们一致的心声。

  连续的搜救,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队员们的体力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腰累得直不起来,就蹲着搬;蹲也蹲不下,就干脆跪在地上一点点挪,用肩扛、用手刨。衣服磨烂了,他们没有停下来;指甲磨掉了,他们也没有停下来;手指抠破了,他们还是没有停下来。

  灾区停水断电,生活物资匮乏。每天队员们至少要工作10多个小时,只能吃方便面、喝矿泉水,晚上睡在帐篷里,身下是冰冷的地面,雨水流进帐篷,被子湿了,就坐在上面打个盹儿。灾难动摇不了他们向前的信心,摧毁不了他们坚强的意志。

  截至6月15日20时,44支国家安全生产矿山、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共排除险情2413处,累计抢救出遇险人员1113人,搜寻到遇难人员567人,疏导被困人员14860人,医治伤员13327人。

  如今,这1000多个忙碌的橙色身影已经离开灾区。灾区人民可能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但记住了橙色———这一带来生命、温暖和力量的颜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