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震救灾 党旗飘扬
创造救治奇迹,靠技术更靠党员责任心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党支部在抗震救灾中的党员群像

  地震发生后组建医疗救援队,党员纷纷请战;冒着生命危险向映秀挺进,党员身先士卒;收治四川灾区大批伤员,党员率先垂范,争干脏活累活,吃住都在医院。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和大后方,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党支部的党员以对人民群众的血脉深情,创造了一个个救死扶伤的奇迹,医院外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

  “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这样,何况我是一名党员”

  5月12日,重庆市卫生局组织第一支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派出18名医务人员。脑外科主任程泽沛在值夜班时接到医院通知,要他从科室选派一名医生参加医疗救援队,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去!”

  50岁的程泽沛患有糖尿病,4月20日才出院。然而,13日早上到达绵竹遵道镇后,他们顾不上休息,连续工作10多小时,救治了100多人。

  他在赴川路上得知,住在汉旺的姐姐家有4人在地震中遇难。然而,整整一周,在离汉旺很近的遵道,程泽沛坚守在救治伤员第一线,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忍受着病痛和失去亲人的伤痛!最后,为了及时赶回来救治医院收治的其他病人,他再次放弃了去汉旺镇的计划,连夜赶回重庆。

  “那么多伤员排着队等我们救治,我实在没有办法离开。”程泽沛说,“国难当头,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这样,何况我是一名有2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我们很多救援队员都有自身或者家庭的困难,但是都主动请战参加抗震救灾,我的抽屉里有厚厚一摞请战书,却没有一名党员向组织提困难。”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毅介绍,医院先后向四川灾区派出9批医疗队60多名医务人员,他们大多数来自外科,大多数是外科党支部的党员,其中仅担任科室主任的党员就有4人。

“越是危险,党员干部越应该模范带头”

  重庆三院派出的第一批18名救援人员,绝大多数是来自骨科、神经外科、脑外科等科室的外科党支部党员。医院党委决定,在医疗救援队成立临时党支部,由骨科主任王仁忠任支部书记,脑外科主任程泽沛、老年科护士长曾颖任支部委员。

  到达灾区后,医疗队用门板搭成手术台,在雨伞下开展手术,一天一夜连轴转,救治了500多名伤员。饿了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矿泉水,根本没时间休息,更无暇顾及一次又一次余震。有一次较强的余震袭来,队员们在一名志愿者引导下快速撤离,回来后发现,他们的帐篷已被石头砸毁。

  “我从医38年,这样的经历还是第一次,我们常常含着眼泪做手术,哪里有时间考虑安危。”临时党支部书记王仁忠说,“越是困难,越是危险,党员干部越应该模范带头。”

  医疗队的旗帜插到哪里,党旗就在哪里飘扬,所有医疗队员都忘记了劳累与危险。王仁忠他们徒步向映秀挺进,一路上都是泥泞、滑坡和塌方;护士尹小玲身陷泥潭遇险时,大叫队友保护药品;程泽沛他们坐冲锋舟去映秀时,因迷路到了寿江大桥,与大部队失去联系,他们就地扎营救治群众,用完药品后又徒步7小时走回来。

  “创造奇迹不仅依靠技术,还依靠大批党员的责任心与职业素养”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向灾区派出9批医疗队的同时,收治了85名灾区伤员,除了近20人是重症患者外,有40%是老年病人。护理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医务人员人手紧张。

  从灾区归来的王仁忠、程泽沛、杨效东、王晋忠等科室主任,来不及休息就回到医院,连夜参加手术。共产党员黎光荣担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连续三天三夜吃住都在医院。医院党委召开党支部会议,决定成立“以支部为依托、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结果当天就有近百人报名。

  在困难面前,党员以身作则,坚守病房,创造了救治伤员生命和保全伤员肢体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北川中学14岁的女孩刘旭,严重受伤的右腿得以保全。骨科医生朱天亮介绍,每次为她清创换药要花两三个小时,敷料有一米厚,清除的坏死组织有300克,医护人员每次都累出一身大汗。他说:“我们付出再大的辛苦都值得,因为对一个花季少女来说,保住腿就是保住她生活的希望。”

  “在危难时刻,我们的党员队伍是一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队伍。”医院党委书记刘毅感慨地说,“院内救治无一死亡和交叉感染,不可能保住的腿也保住了,创造这些奇迹,不仅仅依靠精湛的技术,更依靠全院医务人员,尤其是大批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职业素养。” 文/新华社记者 刘卫宏 (新华社重庆7月2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