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里的育种专家、农技人员和制种能手培育和生产的杂交种子,相当于为国家生产了2000多亿斤粮食———
江西萍乡发挥科技人员作用为粮食高产稳产做贡献
本报记者 廖国良 通讯员 邱海明 胡冬青

  江西省萍乡市占全国总面积三千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八百分之一的地级市,但其培育生产的杂交种子相当于为国家生产了2000多亿斤粮食。近30年来,该市研发的汕优102、献优63、新优63等品种历年累计种植面积达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超1200亿斤。

  江西萍乡素有“制种之乡”的美称。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萍乡就成为全国的“水稻丰产模范县”,全国劳模彭光贤在水稻高产栽培上艰苦探索,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爱国丰产奖”。

  上世纪70年代萍乡制种技术出现跨越性发展,两个育种专家从萍乡走向全国震撼世界:一个是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肩作战,最早育成“野败”籼型不育系,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另一个是育种专家、全国劳模钱怀璞。钱怀璞先后主持育成7个早晚稻品种,其中早稻优质米品种赣早籼7号(73—07)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种子好还要靠示范推广好。土生土长的全国劳模黎寿天、张理高等一大批技术人员,在良种推广上竭尽全力,屡创佳绩。目前,萍乡有30多个制种专业村,5000多名制种能手,每年生产优质稻种1600多万斤,产值达亿元。

  在海南省,常年活跃着一支来自萍乡的农技人员制种队伍。30多年来,他们在海南省和内地累计培育生产优质杂交稻种4亿多斤,小种子撒遍了中国大地。 

  上世纪70年代,粮食定量供应,萍乡农技人员就开始探索培育良种、增加产量的路子。颜龙安和钱怀璞说:“我们搞良种培育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群众吃饱饭,吃好饭。”为了这个朴实而神圣的愿望,他们带头在海南建立了制种基地,把科研活动带到了那里,像候鸟一样在萍乡和海南之间轮飞,利用两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育种繁殖。他们选育的8501、8502、汕优102、献优63、新优63、新优752等水稻新品种相继成功,并经农业部审定,确定在南方13省区市推广。

  萍乡农技人员在海南的制种面积占全国在海南制种面积的95%以上,不仅满足了萍乡所需杂交水稻种子,还承担了中国种子公司海南分公司以及广东、广西、湖南等10多个省、区、市的制种任务。“萍乡种子”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国家南繁基地所有先进水稻优质品种的实验任务都由萍乡农技人员承担,种子产量由亩产8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400至500斤。

  “你来保卫粮食安全,我来保卫粮食安全,我们大家都来保卫粮食安全。”颜龙安和钱怀璞经常用这样的话自勉和激励他人。萍乡的农技人员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要尽自己所能,为保卫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颜龙安准备再奋战10年,整合江西省的杂交水稻科研力量,创造世界水稻超高产新纪录。钱怀璞最近完成了“武功紫红米”育种课题,这种稻米适宜山区种植,米色呈自然紫红,绿色无污染,产量高,药食同源,目前,他研究多年的“水稻无土育秧”项目应用于机械插秧一举成功,省工、省时、节省成本,每亩增产粮食达20%以上。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