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5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人常说,夜吃吉庆街,早尝户部巷。在户部巷这条百米小巷里,一批下岗职工靠创业致富了,同时也创造了品牌经营、统一管理、协同作战的小本创业成功模式———
武汉户部巷:小吃街里走出宽阔创业路
本报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陈 欢 欧新梅
  户部巷曾经只是一条普通的小吃街,接待人数不足50万人,营业额不足88万元,但5年时间里,经营面积翻番,现在一年可接待360万顾客,营业额达2520万元。                 郑明桥摄

  户部巷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司门口。这条长147米的小巷里,经营着170余种早点小吃,一年可接待360万顾客,营业额达2520万元。

5年走出10余创业致富人

  宽敞的小巷两旁古色古香的店铺林立;170余种早点小吃不仅让千余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并且带动了餐巾纸盒、牙签筷套等相关配套行业。此外,户部巷还成了湖北省旅游线路的重要站点,引来众多游客参观。

  1998年,徐绍娴夫妻双双下岗,东挪西凑借到1700元钱,开始支早点摊卖糊汤粉。10年后,他们身价过百万,每天卖出近千碗糊汤粉,日进账四五千元。昔日的小早点摊,已变成3家分店,原夫妻店也变成拥有31名员工的连锁店。他们还获得汉味早点最佳称号———“五朵金花”,并拥有了自己的无形资产品牌———徐嫂糊汤粉。

  同样为下岗职工的唐金枝,现在身价也超百万,她一手创办的徐唐氏热干面在武汉3镇开了11家分店,每天清晨,面馆门前排满长龙。就连唐金枝扶持的其他下岗职工,也先后在湖北省的一些地市开店,纷纷当上了经营者。

  她们的成功,只是户部巷的一个缩影。同在户部巷里经营的,还有石记热干面、老谦记豆丝……他们曾经都是下岗工人。“别小瞧小本经营。”武昌区委书记张光清说,“户部巷卖糊汤粉的、豆皮的都赚了大钱,10多位下岗工人成了百万富翁。”

  小本经营的成功致富,犹如大磁场,吸引着更多失业人员进入。现在,户部巷小吃经营户已由当初的12家增到140多家,小吃品种多达170余种,去年户部巷以及各地分号销售额达5000万元,解决近2500人就业问题。今年,武昌区还将实施“大户部巷”发展战略:新增100个创业点,带动500人再就业,并计划将分号开进武汉“8+1城市圈”。

  “推行汉味早点标准化,扩大配送中心,形成配套产业,做大做强户部巷品牌;让创业者和经营者不满足现有的小富,实现小饮食、大品牌、大文化,使更多的人成为企业家,实现强强联合;成立户部巷创业培训基地,让更多人受惠于户部巷,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带动全民创业。”武昌区区长吴志振向记者描绘着户部巷发展的蓝图。他说,因为户部巷不仅是经济推动点,还是“汉味小吃”的代名词。除了“夜吃吉庆街”,一些来武汉的客人更想“早尝户部巷”,甚至有客人一大早从汉口驱车赶到武昌吃早饭。

  此外,户部巷成就了一种小吃文化。“美食文化周”、“小吃展评月”、“小吃擂台赛”等活动在这里举办。今年春节期间,户部巷里人声鼎沸,数万名食客端着热腾腾的早点,观赏湖北大鼓《户部巷旧貌变新颜》、淮阳渔鼓《户部巷大变样》,在古巷里有滋有味地过年。

户部巷商户的创业秘诀

  在武汉,提到热干面,总会听到“石记”二字。一因其热干面味美,二则在于石记店里4个女人的故事。

  石记是传统的家族生意,石婆婆当指挥,两个儿媳妇掌管户部巷总店,小女儿则负责开拓武汉三镇的市场,兼3家分店事宜。

  上世纪60年代初,石婆婆发现,巷子里没有早点摊。于是,石婆婆买了做热干面的厨具、粉面、芝麻酱等原材料,在自家门口挂了一块牌子———石记热干面。

  开业第一天,石婆婆连卖带送也不到20碗。但她并未灰心,每天凌晨3点就爬起来生炉子、烧开水、做面,并耐心询问顾客口感,一个人既当师傅,又当服务员。

  很快,石婆婆的热干面远近闻名。日销量达500碗,不少市民专程前来品尝。

  1985年,石婆婆小儿媳肖春先下岗到店里帮婆婆“打工”。

  本以为下热干面是个简单活,但初来的肖春先没少挨训。肖春先说,婆婆很讲究,做什么都一板一眼,如面条烫锅5秒左右、芝麻酱半勺再抖一点……一个月的培训结束,肖春先才被批准正式“掌勺”。

  1993年,下岗的二儿媳也到店里帮忙。不久后,小女儿石小梅也下岗来到店里帮忙。就这样,四个女人“卖面记”大戏在老户部巷“唱”开了。

  2003年,武昌区政府提出将户部巷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石婆婆率先重新装修店面,注册商标。一个月后,面目一新的“石记”跟着新户部巷一并开业,收入跟着翻番。

  后来,石婆婆又开了徐东分店,开张首月就卖了6.6万元,刷新户部巷单家经营户的月销量纪录。

  徐东分店的成功,让石家人看到走出去的“钱”途。去年5月,瞅准了汉正街人流量大,且小吃缺乏,石小梅带领“石记”进驻汉正街宝善堂集贸市场,并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为自己的分店送货,生意很好。

  “不光让本地的消费者知道石记,我要让更多的外地人知道石记。”如今,“石记热干面”越做越大,创业发展的路也越走越宽。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没有国有企业的支撑、没有外资引入的助推、没有支柱产业的带动,户部巷的商户们却走出了一条‘民本经济’的创富之路。”讲起户部巷的创业模式,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徐良俊说,“这解决的不单纯是就业问题,它带动了一项产业、复兴了一种文化、更新了一种观念!”

  今年,在武汉市人大、政协会上,户部巷再次成为焦点话题。但此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谈论的不是其特色小吃,而是它小本创业的成功模式。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会上称户部巷为武汉市群众小本创业提供了范本,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并呼吁在全民创业浪潮中,涌现更多“户部巷”。

  这条昔日难以引人注意的小巷,也聚焦了众多经济专家的目光,他们总结出户部巷模式:品牌经营、统一管理、协同作战。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激动地说,户部巷创业者多是下岗职工,他们创业就是为了谋生存,做事踏实,他们懂得诚信经营的制胜法则。

  户部巷开辟了本地小吃业的品牌经营模式。武汉餐饮协会会长刘国梁高兴地说,户部巷经营的产品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不同品种的特色产品扎堆,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经营户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优势,竞争优势自然强过其他单个品牌。产品扎堆形成了一定气候,然后就地整合建立专门市场,再由市场管理部门统一对外宣传,其影响力呈现几何级扩大。这正是户部巷小吃街声名远扬的原因。

  不仅经营户协作,政府部门、市场管理方也紧密合作,共同发力。2002年7月,为解决下岗职工创业问题,武昌区委、区政府在户部巷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打造“汉味早点一条街”。5年时间里,该区先后筹资1000多万元营造小巷复古环境,完善周边文化、停车、卫生等配套功能,对创业人员免费培训,并给予3年免税期。此外,区政府和管委会,规范商户行为,使服务品质、产品品质与品牌相称,为营造户部巷品牌打下良好基础。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