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物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5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评说
传统黄杨木雕展现新魅力
都一兵

  高公博在艺术追求上是一个永不停步的人。他的黄杨根雕、黄杨劈雕以及近年推出的意雕艺术,从根本上突破了黄杨木雕固有的程式,极大地提高了木雕艺术的品位,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中国木雕艺术之林,使传统的黄杨木雕走出数百年来的局促,使黄杨木雕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济公百态》不仅是高公博成名作,也是他在创新道路上重要的承前启后之作,是他以后取得新突破的重要转折点。它反映了作者在动态中求变的美的追求,而传统黄杨木雕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静止的定格。

  黄杨根雕《蓑翁》的诞生,真正标志着高公博艺术创作思想的升华。中国画构图及西方雕塑造型中常用的S线,在他的木雕创新突破中发挥了神奇的魅力。他以自己的“个性”寻找到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往往被形所累的传统黄杨木雕,在向着气韵生动上大步突前,从而达到“真似”、“大似”和“神似”。这件作品七分自然,三分人工,自然变形与艺术变形相结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人天同构”的新境界。

  传统黄杨木雕的材质美,仅表现于光洁、色泽纹理宛如象牙或人的肌肤。而高公博的劈雕作品,不仅外在方面不放过一个根茎、枝杈、节疤甚至树皮,更对内在纹理美、肌质美和韵律美加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高公博黄杨木雕之美是在无穷的变化中产生的。从《济公百态》到根雕《岁月悠悠》,从《蓑翁》到《鱼湖雨声》,高公博在木雕艺术的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无一不是抓住这个“变”的内涵。“变”成为他创新的动力,“变”也成为他探索的核心。正是在这种艺术思想的指引下,继黄杨根雕和黄杨劈雕艺术之后,又一新的艺术开拓———黄杨意雕应运而生。他的意雕《塞外蹄声》从朦胧中走出意象形体,让生气勃勃富有灵气的树根整体散发出无限的魅力,无限的艺术感染力。

  高公博在40余年的执著追求和艰苦磨练中使自己的慧眼、神思和绝技得到不断的升华,以其卓越的成就向艺术高峰攀登,成为现今国内最有成就与影响力的黄杨木雕艺术家。他的多件精品被国家列为珍品,永久地保存在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并在中国美术馆和浙江博物馆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

  (作者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史》主编)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