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5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为奥运做贡献 大家谈
我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

  廖晓农,女,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

  

  尽管有为1990年亚运会提供气象服务的经验,但我们深知为奥运会如此盛大的体育赛事服务,实属不易。因此,从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那天起,我们就进行了系统规划,以备为奥运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

  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预报方法,即技术支持,比如卫星、雷达、大型计算机等;二是预报员的经验。

  针对第一方面,我们这几年在不断优化观测系统和观测模式,比如我们由15公里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3公里,最小的时间分辨率仅为1小时。

  针对第二个方面,我们特别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我强烈地感受到,为奥运作准备的过程已经成为我们气象系统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方面,我既是被培训者,也是培训教师。

  我先后作为被培训对象,到雅典和悉尼去考察他们的气象服务。在这两个奥运举办城市,我还真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在雅典奥运会上,水上项目是要求对风向风速进行逐小时预报的,而且风向不仅要求精确到“东南”或“西北”,更要精确到“度”。尽管这从技术上有不小难度,但我们有信心把这些细节做好。

  我还是培训教师,北京去年7月7日的大风,8月1日、6日、11日、17日的暴雨都是我挑出来的授课案例。让我特别兴奋的是,在回顾这些极端天气案例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发现了几个可以预报更准确的信息表征,我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在准备奥运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得以把多年的预报经验和经典预报案例细细梳理。同时,我也大量阅读关于天气和运动项目之间关系的书籍和故事,比如马术、皮划艇、帆船、网球等项目分别对什么样的天气比较敏感。

  在悉尼学习的时候,同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或许我们的预报不是最精彩的,但我们的气象服务一定是最精彩的。”我一直在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和同事们,力争为奥运提供最精良的气象服务。       (本报记者 梁晓亮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