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77万人口的江苏省沭阳县,是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县。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最近几年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迈出了较快步伐。2007年,全县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在江苏省52个县(市)位居27位,在苏北24个县(市)名列第五。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社会事业的发展,优化了全县环境,增强了发展动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让老百姓实现安居乐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这是江苏沭阳县委领导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工作的着力点。他们把满足最大多数群众的住房需求当成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了政府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关注民生,就要让群众住得起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过程中,沭阳始终坚持把“安居”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近几年,沭阳先后建成了5个共90多万平方米的政府大型安置小区,以建设成本价安置拆迁户。对于原来老房子面积较小、拆迁补偿费不多又拿不出钱来的困难户,经调查核实并公示得到群众认可后,让其免费住进从安置房中专门调剂出来的廉租房,10年后再按现价付房款。
对于有购房需求的经济困难户,沭阳县则从2004年开始不断加大力度建设经济适用房,使其成为平抑房价的一个重要抓手。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累计推出经济适用房100多万平方米,另外还有100多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今年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也远远低于市场房价。沭阳县建设局负责同志说,抓好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不仅让拆迁户、困难户满意,而且也给房市确立了一个价格标杆,沭阳县城的房价比周边各县(市、区)都低。低房价战略加快了沭阳县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民到城里来买房子,成为城里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到沭阳县城购房的农民达到5000户以上,2万多农民变成了市民。
百姓安居,不仅让本地人满意,也成为沭阳吸引外来人才的一大优势。如今,每年有近千名外地人才受聘到沭阳开发区工作,有1万名左右熟练技工从外地回流到县开发区就业。记者在曙光花园遇到了来自浙江的莫海青。在他住的100多平方米的新居中,他说:“我下决心买下这房子,就因为它便宜。”他不但自己在这里创业,还把妻子从附近的县调到了这里。他表示,正在动员弟弟和妹妹也来这里办厂,“因为这里的发展环境好啊。”
让城里人住低价房子的同时,沭阳县还努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他们稳步推进康居示范村建设,持续实施以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和清理干道两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工程。2006年以来,沭阳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新河镇周圈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
政府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让百姓“安居”,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措施又着眼于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让百姓“乐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群众生产生活的“保护伞”,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尽管经济基础相对于江苏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有些薄弱,沭阳还是积极探索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他们坚持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在宿迁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100%、98%和97%。针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动员全县干群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建立了城乡特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特困生档案和台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体系。
沭阳县坚持从改革入手,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和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沭阳仅城区就有各类综合医院8家,专科医院7家,不仅给群众就医带来多样化的选择,而且促使各医疗机构在竞争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公共卫生是群众健康的预警和预防系统。沭阳在全省成立了第一家县级卫生监督所,实现了执法监督与技术监测服务的分离。在城区成立了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村开展“甲级社区服务站”创建活动。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中心、县乡30个服务中心。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作为防保专项经费。他们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7.84%;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困难企业大额医疗费用统筹制度,参保率达98.69%。
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全面发展。沭阳县这几年始终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68.5%和59.7%,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