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3月25日电 (记者李丹) 陈旧的红砖瓦房,褪色的绿漆门,锈迹斑斑的门窗上,几乎看不到一块完整的玻璃。距离房子十几米开外,有些空荡的机房里,老旧的机组运转中发出低沉的声响。
这里是湖南郴州市桂阳县樟市镇水电站。一个多月前那场肆虐的冰冻灾害中,为尽快抢修损毁的电力设施,恢复上千户村民的供电,樟市镇水电站站长曹述军,和同事们一连十几天在冰雪中奋战。
为了分管的最后一个村———泊山村的村民也能在除夕前通上电,2月4日下午,在对最后一根高电杆的抢修施工过程中,由于体力严重透支,曹述军从12米高的电杆上摔落,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岗位。
那时同在抢修现场的陈春雷怎么也不会忘记,当大家高声喊着曹述军的名字围上去的时候,他已经说不出话来。
陈春雷说:“当时他的右手已经摔断,左手还微微颤动着,指向面前的电线杆。在场的人泣不成声,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意思,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按计划拿下这最后一道关口。”
大家都清楚,其实只要曹述军稍微爱惜一下自己,可能都不会有今天这样的遗憾。今年54岁的曹述军在所有抢修人员中年纪最大,抢修中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和安全,让他不要去爬电线杆,就在地面上做其他的工作。可每次爬杆挂线,他都是冲在最前面。他说自己是几十年的老水电,技术在,有经验。为了轻便、灵敏、好作业,他爬电线杆时不穿棉袄毛裤、不戴手套,一天下来,年过半百的曹述军常常冻得失去知觉。
曹述军的弟弟曹石清和曹述斌至今还悔恨不已,曾经担心哥哥而说的话,不料却一语成谶。
那是2008年农历小年那天。满地的冰冻,行走在路上都是件异常艰难的事,曹述军却顾不上危险,骑着摩托车晃晃悠悠地赶去县城采购抢修急需的施工器材。当下午两点多钟才面容憔悴地赶回家吃团圆饭时,弟弟们无不担心地劝他不能再去参加抢修了:“天这么冷,雪也是越下越大,好危险呢。其他地方都已发生抢险人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你别去了,等天气好转点再说。”
曹述军听后,却毫不在乎地笑着回答:“我也从广播里听到了,可我是党员,维护电力通畅是我的本职工作,这时候我能无动于衷吗?”
1970年曹述军高中毕业,那时是村里仅有的两名高中生之一。村民们看重他的为人,一致推选他当生产队长,这一干便是8年。1977年,他被樟市公社抽派到水电站工作,负责修渠道,兴建水电站。他带领一帮人起早贪黑奋战两年,建成了樟市公社第一所标准较高的水电站。公社任命他为樟市电站站长后,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三十多年。
曹述军工作的电站,地处偏僻,不能通车,办公条件也非常差。他的办公室不到18平方米,里面除了电工器材就是书籍、工作报表和用电交费账单。虽然身为站长,他却是一人干几个人的活。
在樟市镇,曹述军被乡亲们认为是贴心人。多年来,他一旦知晓用户有难,线路出故障,都会尽力做到登门排忧解难。村民还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二时,村子里突然停电,刚刚赶回家里与亲人团圆的他,又骑摩托车赶往20多里外的电站,直到排除了机房运行的故障,才再次赶回家中。
曹述军有写日记的习惯,在家人们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30多年来共写了四十多本日记,约120万字。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对生活的不懈追求,对事业的执著和热爱,对岗位的无怨无悔的坚守和忠诚。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日记作了最好的注脚。
曹述军牺牲的前三天是他54岁的生日。当他的妻子唐国玉特意从家里赶到电站为他过生日时,才知道他这些天一直在外抢修电力。唐国玉在老乡家里煮了几个鸡蛋,还特地用红纸将蛋染成了红色。一路问到抢修现场。当她把鸡蛋塞到丈夫手中时,曹述军却招呼同事们过来一块补充点营养。
“那天该多带些鸡蛋过去的,那样老曹也能多吃上一个了。”事后,这句唐国玉时常责怪自己的话语,让所有听到的人掩面唏嘘。
乡亲们说,在他们的心里,曹述军就是山头田野里的那一根根电线杆,默默奉献,静静伫立,为人们带来光明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