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

着力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辽宁有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推进辽宁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将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辽宁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集聚了比较雄厚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辽宁现有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依赖资源禀赋的特点十分明显。要彻底改变过去靠消耗资源的粗放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脱资源的硬约束,必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了装备制造业就等于抓住了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牛鼻子”。综观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轨迹,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是完成工业化的先导产业。辽宁在建设新型产业基地进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装备制造业不放。

  当前,全省已经进入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家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地调整改造,全省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科技人才队伍,具备了承接世界制造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条件。2006年,装备制造业跃升为辽宁第一大支柱产业,去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432.44亿元,同比增长32.3%,拉动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28.4%,装备制造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因此,辽宁将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交通运输装备、成套装备、基础装备等优势领域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构建多层次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把辽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品技术比较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辽宁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全省装备制造业改造重组,努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混合型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科学规划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加快建设沈西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注重在沿海地区发展大型成套设备和临港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构建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同国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构建多层次自主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辽宁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坚持政府协调,市场运作,搭建模具铸锻、研发、加工中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更加充分地发挥产业园区的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作用。积极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科研院所参与研发中心建设,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企业产品优化升级。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辽宁将在连续三年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进一步加大财政贴息扶持力度,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完善奖励、分配机制,增强科研人员投身研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大规模培养、引进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大规模培养熟练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大力提升产品设计、企业管理、基础工艺水平,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本报记者 李 巍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委书记王珉———

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吉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社会,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工作,合力攻坚破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226.08亿元,同比增长16.1%;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完成320.54亿元和649.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和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285.52元和4190元,同比分别增长15.5%和15.1%。

  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新的突破。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大力推进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以食品和饲料为主要产品的农产品加工业,粮食加工量达到270亿斤,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570亿元,已经成为吉林省的又一个支柱产业。目前吉林正实施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拟利用西部三大引水工程进行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58万亩。

  实施“扩权强县”,县域经济实现新的突破。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积极推动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大县级财税扶持力度,强化县(市)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去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市)达到15个、超过3亿元的县(市)达到10个,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市)达到11个,县域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进行国企改革攻坚,带动投入水平实现新的突破。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积极组织开展国企改革攻坚。到2007年底,全省3381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产值、效益明显提高,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到4000亿元。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3.18亿元,增长42.8%。

  推动结构调整、提速增效,重点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加大对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汽车产业向前拓展、石化产业向后延伸,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全面提高,医药、食品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带动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能源消耗有所降低。2004年—2007年,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2.4%、2.45%、3.3%和4.2%。组织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9.3:44.3:36.4调整到去年的15.6:45.7:38.7。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实施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着力推进千户企业成长工程,去年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8%,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43%。

  加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实现新的突破。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引进了一批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兴建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推动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外贸增长点,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2.71亿美元,增长37.6%;引进外省资金达到756.9亿元,增长59.1%;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2.99亿美元,增长30.1%。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几年来,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吉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着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省援助4.7万户“零就业家庭”,安置就业6.4万人。对1.16万户低保家庭适龄子女进行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完成了政府出资三年购买10万个公益性就业岗位任务。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并全面落实了补差标准。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两年累计拆迁面积2600万平方米,使42万户、130万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进行了农村泥草房改造,3.7万户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51.5万农村人口饮用高氟高砷水和苦咸水问题。

  吉林省正处在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积蓄能量的爬坡关口,快速发展的启动阶段,在推进发展振兴进程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下更大的气力、采取更扎实的措施。未来几年,吉林将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人才兴业战略,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城镇化,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优良的新吉林而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李己平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省长姜大明———

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过去的五年,山东省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全省经济总量跨过2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25887.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723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74.5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5倍、2.4倍和2.7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89亿元,是2002年的5.4倍。粮食总产达到400亿公斤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2.2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续两年下降。

  山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努力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山东发展战略的核心,让自主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要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上实现突破。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还要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创新“三农”工作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农业发展新优势。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粮食总产375亿公斤以上。大力发展蔬菜、果品、肉类、水产品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着力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发展基础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立足技术前沿领域,瞄准消费升级方向,重点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等产业,加快培育汽车、造船、工程机械、大型成套设备等总成产品和终端产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整合。引进战略投资伙伴,重点抓好钢铁、石化、矿业、建材等领域企业的优化重组,培育100户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带动战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加快发展服务业。今后五年,要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在规范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六大产业”,把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和商务服务做大做强。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抓好重点行业和千户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发展燃煤火电,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稳定安全、高效清洁能源体系。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山东省区域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创新。以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主的“一体”是山东的优化开发区,以黄河三角洲、鲁南经济带构成的“两翼”是山东的重点开发区。要努力把“一体”建成引领和带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区。把黄河三角洲和鲁南经济带建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同时要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眼于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全面开放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搞好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对接,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机遇,发展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本报记者 单保江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蒋巨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7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05.3亿元,增长14.2%;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395.7亿元,同比增长31.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646.9亿元,增长5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7元,增长18.1%。四川要进一步找准突破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或者说优势。一是科教人才。四川有两院院士57名、专业技术人才212.8万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普通高等院校88所,在校生97.7万人。二是技术优势。四川在飞机研制、核电装备设计制造和钒钛、稀土、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三是有着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四川是全国航空航天工业三大基地之一,成都高新区是国家6个创建世界一流高新技术园区之一,绵阳科技城是全国惟一的工业科技城,还有东电、东气、二重等大型制造企业和攀钢、龙蟒等大型新材料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引领作用。四是资源条件。钒钛、水电、天然气等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去年以来,四川依托优势,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经过一年多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7.3亿元,增长34.5%;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4.9%上升为6%,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6.4%上升为17.5%。

  下一步,四川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走向,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确立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尤其要在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方面取得大的突破。二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从去年起,对6大领域的9个战略产品和80个重点产品作出了全面规划。要依托这些产品,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把四川建设成为科技成果孵化的基地。进一步完善强化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形成激励机制、利益分享机制,使产学研各方能够紧密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壮大孵化基地,使科技成果能不断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力量,也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培育产品创新基地。四是积极探索风险投资机制。今年,四川将举办“2008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对接会”,争取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企业入川。五是强化人才支撑。用好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充分展示聪明才智;引进更多人才;进一步培养人才,尤其是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使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尤其是中专生能够适应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以畜牧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去年开始,四川在资阳、眉山、遂宁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业市开展了畜牧业现代化试点。2007年,三个试点市实现畜牧业产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25%。

  下一步,四川将总结完善推广试点经验,把其中一些好的做法、经验,拓展延伸到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为农服务的服务业等领域,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

  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四川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撑。

  目前,四川已初步具备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条件。省会成都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之一,已成为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城市。在机构方面,成都现已拥有中资银行分行19家,外资银行7家,国内外保险公司分公司和区域性总部37家,证券营业部82家,相当一批金融机构在成都建立了地区总部、后台服务中心和后援中心。在规模上,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保费收入和证券交易量在西部城市中均居第一位。从配套条件看,成都的IT产业发展较快,通讯基础设施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位居前列,成都高新区将建立亚洲面积最大的IT基础设施服务中心和亚洲最大的灾备中心,为提升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后台服务创造良好条件。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推进金融交易中心、市场中心和后台服务中心建设。提升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促进金融业与优势产业共同发展。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以成都为核心的西部金融中心。(本报记者 钟华林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省长徐守盛———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重点突破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坚持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产业,把甘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基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区的联合,构筑区域性大市场,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进一步打造西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节能与环保等领域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壮大,把旅游业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柱产业;加快马铃薯、瓜果、蔬菜、制种、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业发展,建设重要的北方水果、高原夏菜和“西菜东调”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要从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针对甘肃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抓好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电网、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道主干线和省际通道高速化、高等级化,市州所在地通高速路或高等级路,通县公路等级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完善铁路网络,开工建设兰渝、平西等已列入规划的干线通道,提升兰州作为西北铁路枢纽的地位。加快建设以兰州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中运输网络,力争把兰州机场和敦煌机场建成国际航空港。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以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信息等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努力使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

  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围绕群众就业、就医、就学、行路、饮水、住房、适用能源、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每年解决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切实做到改革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引洮供水、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等重点水利和生态工程建设,开展草场荒漠化治理。加强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继续抓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国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加快发展中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工作机制与监督机制,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在扩大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要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抓好财税、价格、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制;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举措,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培育资本市场,努力打造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区域性金融中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把优化服务同完善园区功能相结合,把利用域外资本同促进省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把调整产业结构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相结合,加快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   (本报记者 李琛奇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秦光荣———

创新工作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今年,云南将紧密结合实际,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开好头、起好步,争取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中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统筹城乡实现新突破。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的关系,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成为云南发展的驱动力,寻找到符合云南实际、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的一些研究成果及改革经验,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要使农村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为缩小城乡二元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建设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促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快第三产业,合理调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格局,把大力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争取在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发展内容、发展规模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着力培育群体支柱产业,通过引进重大战略合作伙伴,推动云南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继续把工业产业培育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在产业培育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抓好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正确处理好云南重化工业的发展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重化工业发展,重点在引进战略合作者、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做文章,做大做强产业,提高整体竞争力。调整完善资源开发的模式和思路,继续加强矿产资源的治理整顿,促进优势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想方设法搞好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方面下功夫;采用最新技术,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坚持生态开发,对矿产资源开发后进行生态补偿、生态修复,保证开发的规模化、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工业经济的集中度,真正把工业园区打造成特色产业聚集发展的主要平台和促进全省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是兴边富民提出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诸多原因,目前仍然是云南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针对这种情况,从2005年开始,云南在8个州市的25个边疆县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今年,云南将在总结上一轮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维,继续深入实施新一轮的“兴边富民工程”,重点推进6个方面的工作: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沿边干线公路、农业基础设施、口岸建设等重点,在改善发展条件上实现新的突破;把产业培育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继续推进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实力;努力抓好社会建设。把提高各族群众的综合素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重要位置,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工作上多想办法;加快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好沿边区位优势,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合作领域,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不断开创沿边开放的新局面;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规划、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严格执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是改革开放推出新举措。云南对外开放要上新的台阶,要取得大的进展,一个新的举措就是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以服务业为主的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点,就是云南转变发展方式的探索。通过建设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建立“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的新机制,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通过产业的培育推进城乡统筹。通过建设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积极探索以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推动商务会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立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可以促进云南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控制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工业的发展。抓紧制定旅游业综合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试验探索,力争在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重大项目、统筹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本报记者 周 斌整理)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