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市场手段,把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环境的先进技术,与全国各地节能、环保的现实需求对接起来,扣上节能环保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让技术和需求搭上桥
“环保产业的市场大得很”
“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这个产业的市场大得很,可现在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太少!应当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重点开发环保应用技术,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信息室负责人温香彩说。
温香彩委员说,为提高对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决定给各省区市配备2台包括检测、传输、分析一体化设备的应急检测车,可招标时全国只有2家企业有资质参与投标。
据悉,目前我国应用的污水处理设备和监测设备大多从国外引进,事实上有不少技术设备并不能完全依赖进口,比如垃圾处理设备,北京是生活垃圾多,攀枝花是钢铁废渣多,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垃圾处理各有不同,对垃圾处理设备要求也不一样,必须针对各地实际需求,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开发符合需求的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陈英旭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研究机构和市场之间缺乏连接,很多研究成果产业化缓慢。“从市场来看,环保产业大发展是一个趋势,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发展专业环保服务公司,在研究机构与需求企业中架起桥梁,形成完整的环保产业链。”
“应进一步明确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这将有利于培育节能减排的市场体制,促进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原政协副主席邓成城介绍,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具有节油减排效果的“兰炼MAZ燃油清净助燃剂”专利技术,由于相关产品缺少国家标准,燃油添加剂市场产品混杂,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
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愿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出现”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各地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频繁地被企业邀请去做能效评估,“我们发现,不少企业除生产工艺外,关键用能部件如锅炉、风机、水泵等节能空间非常大,可是我们能做能效评估,却做不了后续节能改造,节能服务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
黄震委员欣慰的是,在上海已出现专业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如上海一家节能灯具厂正尝试推行给大超市做照明系统改造,由厂方提供产品安装维护,节省下来的电费双方按比例分成,第一年厂家投入大些,分成多些,以后逐渐减少。
“这家节能灯具厂的做法,就是合同能源管理的一种简单形式。合同能源管理通过专业能源服务公司以商业经营方式帮助用户实施节能改造,分享节能效益。具体讲,专业能源服务公司以技术、资金和服务三位一体,为用户提供节能项目资金、技术、设备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然后从用户节约下来的用能费用中获取利润,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缺乏节能资金与技术问题。”黄震委员说。
尽管一些企业已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受益,但与目前巨大的节能需求相比,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还任重道远。黄震委员认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存在两大障碍,一是融资困难,二是诚信保障。他建议给予专业节能服务公司金融、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并推进能效评估中介机构发展,加强对节能效果的预测与评估,加强对节能服务项目的监管,促使合同能源管理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政府推动’与‘市场运行’犹如节能工作的两个轮子,应充分调动企业节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和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投资激励机制。”黄震委员满怀信心表达他的期望,“如果节能服务公司能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节能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