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3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采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报讯 记者石伟报道:2007年,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又好又快的良好势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9075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达到1284亿元,增长26.8%。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省9个设区市生产总值增长均达到15%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8.7%。

  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中部、沿海与山区仍然存在发展上的差距。为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去年发布的“海西发展纲要”提出要实现速度、质量、效益进一步协调,消费、投资、出口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的要求;并提出了3个发展目标———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福建不断加大力度,推动沿海与山区间的“山海协作”。

  去年11月23日,旨在改善山区交通条件的向莆铁路、厦深铁路福建段开工建设。前者是福建第一条通向中西部腹地的现代化铁路干线,后者则把“长三角”、海西、“珠三角”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铁路和公路建设,福建沿海工业通过“腾巢换凤”,得以向山区梯度转移;山区的自然资源和青山绿水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旅游者;而该省实施多年的山海协作、构建“互利共赢协作体系”等“一盘棋”举措,也让区域间的经济协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山区和沿海之间通过农业、贸易、科技、信息、文化、教育、旅游、劳务、人才、环保的多方位合作,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良性互动格局。去年,厦门、龙岩两市在协作3年、成果丰硕的基础上签订进一步开展山海协作协议;思明区捐赠给山海协作县华安1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保护九龙江生态;福州向仙游捐赠110万元援建资金,扶持当地加快发展;泉州与南平两市携手10年,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20.48亿元。去年夏天,全省首批派往3700多个贫困村、后进村、薄弱村的4134名优秀党员干部,圆满完成任务,第二批下派干部随即开拔,仅省直单位就派出228名“村官”。这种“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加快了农村改变落后面貌的步伐。与此同时,福建省组织多学科专家服务团,把项目、资金、政策与专家捆绑在一起,深入山区提供服务。

  为了提高农村“造血能力”,去年福建省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项目的投入:在农业生产方面,累计向440万户种粮农民提供补贴资金4.57亿元;完善了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渔工责任和渔船等农业保险试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出1.3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为“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设下达补助资金6.1亿元,建成农村公路3817公里,全省72%的建制村实现了公路硬化。

  2004年1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建立并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占农业人口3%的70多万贫困农民被确定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每人每月可以领到低保金143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城市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农村住房、森林火灾、水稻种植、渔工责任及渔船等保险试点正在推广。不仅如此,福建于去年启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扶持政策,力争用5年建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每年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40万人,优先免费培训就业扶贫对象;工伤保险的扩面对象重点针对农民工,优先解决煤矿、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农民工的参保问题。2007年,福建又一批“农字号”惠民实事得到落实。新农合制度中政府资助标准提高10元,农村受益群众达2147万人;省级财政安排补助经费7.76亿元对农村寄宿中小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受益学生达184万人;落实搬迁任务6185户2.66万人,扩大“造福工程”搬迁规模,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免除全省361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对农民工职业培训、进城求职、职业鉴定等给予财政补助。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推出和落实,福建省城乡、区域间经济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