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区域经济·汕头澄海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3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放思想 开拓奋进澄海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是全国闻名的玩具礼品生产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是“中国玩具礼品城”和“中国工艺毛衫名城”,为了解澄海区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记者近日赴澄海区进行了采访。

  在澄海区,名牌战略得到了有效实施。区内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12个,全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19件,专利授权量近6000件。澄海区委、区政府为了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独树品牌、争创名牌,从2004年开始,区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的企业实施奖励,2007年共支出近1000万元。去年,澄海区还组建了澄海玩具技术创新中心。在这种氛围下,澄海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

  在管理上,澄海区委、区政府一方面拿出资金奖励优秀企业,另一方面,则下大力气开展清理整顿经济户口、规范市场主体的专项行动。突出重点抓好玩具礼品产品质量专项整治,使产品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仿冒侵权等违法行为,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在澄海,和谐的观念慢慢地融入企业,进而在全区形成了和谐的氛围。“只有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澄海区委书记郑家汉这样概括。在今年南方遭受雪灾的情况下,澄海区委、区政府派出20辆客车接回滞留农民工,妥善安排外来务工人员节日生活,许多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租礼堂、体育馆,组织几千员工一起过年,举办联欢晚会和游园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来自企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一些企业还煮了大量的鸡蛋,向滞留在火车站的农民工发放。

  对于社会上的贫困人群,区委、区政府除了拿出大量资金,还鼓励企业捐款,开展“情系困难群众、心牵孤寡老人”活动,帮助在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众。今年春节前夕,全区慰问各种困难对象3万多户次,慰问资金及物资达1000万元。宜华集团向1500户特困职工、特困母亲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捐助1000元。

  构建良好的治安环境,也是确保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为此,澄海区即将启动“平安澄海”工程,在区内的大街小巷安装电子监控装置,从而保障区内的治安稳定。“治安就是民生。”郑家汉坚定地表示。目前,他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区110指挥中心的短信,向他直接通报区内全天的治安情况。营造好的治安环境,不仅能使人们对澄海的生活环境放心,更能让人们对澄海的投资环境产生信心。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东西两翼的发展,并对汕头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作了明确定位,强化了汕头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的地位,汕头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正进入新的发展上升期,出现了良好局面。而澄海区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全区人民的奋斗拼搏,已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区上下形成了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澄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澄海区也分析了当前全区所面临的挑战,意识到必须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把握机遇、奋力拼搏,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战略、完善思路,突出抓好“五化”建设,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首先,要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走好品牌化之路,创造更多的名牌产品。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完善澄海玩具技术创新中心的配套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全面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更多企业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争创名牌,做好“澄海玩具”集体商标的推介工作。

  其次,要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澄海地区的一些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但自我完善还需要过程。今后要实施扶优扶强措施,壮大提升玩具工艺、毛织服装等特色支柱产业,精心培育电子器件、精细化工等具有潜力的产业,积极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努力促进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强化产业内部分工协作,努力引导和促成集群内成品生产、中间品生产和服务企业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提高行业内部生产效率,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另外,要实现企业发展的规模化。大力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支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以强强联合、组建集团公司、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规模化。

  除此以外,还要切实加强产品质量整治,引导企业落实3C认证和申办出口质量许可证,引导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和国标准组织生产,促进全区产品质量管理规范化。

  最后,要继续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巩固和壮大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文/本报记者 张 雪 李洽源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