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湖北省黄冈市工业战线传出喜讯: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林纸一体化项目落户黄冈;大别山电厂二期工程项目、武穴打造50亿元生态祥云工程项目以及蕲春健康旅游工程等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007年,黄冈市工业增加值增幅和工业总产值增幅分别达到30.1%、49.9%,增幅居湖北市州之首;去年以来,该市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5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新增186家,达到785家;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7%,同比增长37.5%。
黄冈市市长刘雪荣告诉记者,作为拥有730万人口的革命老区,黄冈市传统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经济惟一的出路就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抓好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使农业链接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内抓盘活企业,外抓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高起点上推进新型工业化,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黄冈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优势农产品“五带十区”建设,全力打造板块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壮大特色农业,培植支柱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黄冈油料总产居湖北省第一,蚕茧产量占全省80%以上,同时还是湖北第三大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结构形成了一定特色,除了“罗田板栗英山茶、蕲春药材黄梅虾”之外,麻城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市,红安花生产量居全省之冠。
通过绿色“龙头”的昂起,对接资源与资本,黄冈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链接。该市相继引进了汇源、太子奶、伊利等知名企业。神龙集团、绿润公司、华益油料、金地药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纷纷扎根。罗田县引进山东绿润食品有限公司的一流技术装备,推广其先进管理模式,产生了“绿润效应”,激活了该县的71家板栗加工企业。“中国绿茶之乡”英山县,从浙江引资5500万元,建起了全省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年收购茶叶鲜叶4000万公斤。湖北中汇米业公司通过联营和股份制改造,年加工大米7.5万吨,其中“神之乡”等8个品种11个规格的系列优质米,畅销中南、华东地区。目前,该市拥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296家,初步形成了粮食、油脂、药材、果蔬、茶叶等十大产业链。
内抓盘活企业,外抓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产业。通过改革,黄冈困难企业重现生机,基础好的企业迅速成长壮大。2004年,市直企业江北源汉造船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后,当年实现产值5100万元,比历史最高水平翻了一番,2007年该企业创产值1.1亿元。武穴市祥云化工2003年改制后,销售收入以每年2亿元递增,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利税3000万元。
黄冈工业存量有限,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引进。从2003年至今,该市先后引进娃哈哈、太子奶、汇源、伊利、上好佳、韩国三江、美国杜邦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引进项目4560个,总投资达到862亿元,目前实际到位资金210.3亿元。外来投资大大推动了黄冈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优势产业。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使黄冈的新型工业化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去年该市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COD净削减率为2.8%,SO2净削减率为2.65%。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成为该市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
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加速科技对接工业的步伐。黄冈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院所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范围涉及重大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特色资源开发、农业种养等领域,促成华窑集团、市水科所等30多家企业签订了项目合作开发协议,涉及1000多万元科研投入,带动近亿元投资,新增产值4亿元。截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1万人,各类技术研发机构4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
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2亿元,同比增长41%。黄冈力达公司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重型汽车玻璃升降器获得了中国重汽70%的供货份额,销售收入增长24.8%、利税增长28.6%,另外,双方又签订了高性能汽车后视镜壳体和后罩盖的研发合作协议,将每年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1000余万元;麻城三环公司与华科大研究开发出的新一代的高性能内燃机气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在精度上比国内同行业提高了2个等级,现已与福特、神龙等汽车主机厂配套。
与此同时,黄冈高新区内已建成现代农业生态园、生物医药园和新材料开发基地三大园区,在医药、化工、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等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引擎。仅去年上半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2.21亿元,同比增长5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3亿元,同比增长79.8%;实现利税509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