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家书屋乐融融
———重访湖南长沙县黄龙新村农家书屋
本报记者 刘 麟

  雪大、路滑、车慢。从湖南省长沙市区到长沙县黄龙新村,往常最多也就40分钟车程,记者却开车走了两个多小时。春节前夕,记者重访了该村的农家书屋。

  2006年12月29日,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秦玉莲、党委书记罗德树带着价值3万多元的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生活保健、文学艺术、少儿文教类图书和音像制品来到黄龙新村,宣布:“湖南第一个农家书屋建成。”当时,记者也在现场采访,后来在报纸上发了一篇报道,标题是“农家书屋暖融融”。

  一年多过去了,这个农家书屋办得怎么样了?记者进村后,带着疑问走进书屋。36岁的书屋主人张波见到记者,赶忙热情招呼:“刘记者来了,欢迎啊,我这一年可添置了不少好书。”记者上前翻阅书架上的图书,一本本实用性很强的书籍映入眼帘:《插秧技术》、《生活小窍门》、《大众卫生》、《医护技术》......

  张波是个中专生。为了把书屋办好,她把自家60多平方米的大客厅改成农家书屋。书籍是湖南省新华书店送来的,书架是长沙县新华书店送来的。她觉得书屋里文学艺术类、农业技术类和中学生作文辅导类的书较少,而且大多是老版的,就把大客厅后面的50多平方米的小客厅腾了出来,自己投资买了电脑,安装了有线电视,读者可以上网、看电视,获取信息。

  上午11点多钟,村民龙梅走了进来,问:“有没有小手工方面的书?我准备学针线、编织,想看看。”张波给她解释说,这方面的书现在还没添置,不过已经考虑,不久就会有了。

  记者捧着张波递来的热茶,一边喝一边与她聊着。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飘了进来。她叫黄丽园,书屋开张时记者在现场采访过她。“小黄,又来这里看书啊。”黄丽园见到熟悉的人,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一名裁缝,虽说技术上没啥问题,可是服装样式上还是要不断创新的,书屋有服饰方面的书,我来学习学习。”她告诉记者,她丈夫在书屋里看了关于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书,感觉很有用。同时她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农家书屋里的书需要更新。这时,36岁的村民邓国辉也走了过来说:“对啊,我最喜欢看建工方面的书,但新版书确实不多。”

  记者了解到,张波在订报、订刊上花了不少钱,但要真正满足农村读者求新、求快、求深的阅读需求,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记者为此与长沙县新华书店经理邓京科取得了联系,他说,去年他到农家书屋不下五六次,一直在寻找扶持农家书屋的最佳途径。新华书店如果能把各大出版社联合起来,把新书、样书送下去,同时,联合书屋开展新书代销、以旧换新业务,就能大大改善目前的状况。相信2008年农家书屋会出现大的变化。

  午饭后,进农家书屋的村民越来越多。这时,有人喊了一声:“今天还排练节目不?”“排练,下午两点开始!”张波回答。原来,自从有了书屋,农家的大姐大嫂也有了个聚会拉家常的地方。张波说,有一天,她们在看书时有人提议:大家凑在一起组织个业余文艺队,过年过节表演表演,让乡亲们高兴高兴,如何?说干就干,农家的生活变迁成了创作的素材,书屋里的书成了她们的老师。就这样,黄龙新村的大姐大嫂们把一台丰富多彩的农家戏排出来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