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农村-话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题评点
找准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
国务院研究室巡视员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县域经济是基础经济,县域提供了食品、能源等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没有县域经济就没有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县域占我国国土和人口的大头,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多数人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县域经济应当有新的思路。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应当更加注重提高产业层次,着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越是欠发达的县,越应当注意避免一些地方走过的弯路,从起步就要克服单纯追求速度的冲动,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是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关键是选准产业。县域经济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空间,一般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要实现较快发展,就必须突出特色和主导产业。可以说,发展有特色的支柱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没有支柱产业作支撑,县域经济难以做大做强,难以做出特色,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所谓支柱产业,就是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通过前向推动和后向拉动对相关产业的效率提高产生联动作用,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很多地方都称已形成若干个支柱产业,但考察起来发现真正形成气候的不多。应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支柱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培育支柱产业。我国有2000多个县域经济体,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如何以创新精神,从本地区位、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出发,选准有潜力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是对县级党委政府决策智慧的考验。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关键是引进人才。没有民营经济的充分发育,县域经济难以增强活力。实践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民营经济投资所占比重越高。要把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凡是法律规定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应当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积极支持。从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结构来看,要注重多元化,特别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企业家的引进、投资商的引进。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尤其要重视这一点。要广交朋友,动员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用亲情、友情、感情广纳人才。

  三是大力促进企业和要素的聚集,关键是办好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是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从农业来看,应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这样,虽然一家一户规模不大,但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规模却很大。特色加规模等于效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工业来看,就是要发展产业集群,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发展多家生产同一产品的同类型企业,有的地方称为发展“块状经济”。同时,要注重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紧密,突出分工与合作的优势。一些地方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言,产业传统是重要起点,专业市场是重要依托,政府引导是重要推动,行业协会是重要保障,关联效应是重要目标。

  四是大力改进金融服务,关键是营造信用环境。没有金融的有力支持,县域经济难以突破资金的瓶颈制约。我国县域金融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贷款难”、“保险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应当尽快建立起“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从地方政府来讲,要高度重视信用环境的建设,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多种途径,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五是大力增强县级管理能力,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扩大县级自主权和决策权、提高配置资源的权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些地方在全省或部分县市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了县级财政增收的积极性。应当借鉴和推广这些有益做法,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